《浮力》教案(经典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浮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力》教案 篇1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3、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浮力》教案 篇3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2.知道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三)教具:
铁块、木块、废牙膏皮、玻璃水槽、水、自制潜水艇模型(12-11小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厘米3,它在水面上的体积是25厘米3。求: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它的质量多大?木块的密度是多大?(出示小黑板,并画有图12-5示意图)
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算。由一名学生板演。演算完毕,教师讲评。
2.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下沉,F浮G物;悬浮,F浮=G物。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是:F浮=G物。
追问并演示:实心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在水中上浮,试比较铁和木块与水密度的关系。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
铁块浸没在水中下沉,
∴F浮
G排水
ρ水·g·V排<ρ铁·g·V铁。
∵铁块浸没水中,V排=V铁,∴实心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铁块下沉。
同理可得出,ρ木<ρ水,木块浸没于水中,木块重比它排开的同体积的水重小,木块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重,所以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浮在水面上。
二、进行新课
1.新课引入
提问:实心铁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下沉。可否让密度比水大的'铁块在水中上浮或漂浮在水面?
启发学生回答:轮船是钢板焊成的,采用空心的办法,使物体的密度小于水,它就可以浮在水面。
演示:把卷紧的牙膏皮放入水中,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空心的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并板书:
三、浮力的利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问:用树干挖空制成的独木舟的好处是什么?看课本图12-9。
答:减小重力,可以多装货物,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
2.轮船
①问: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
学生答出: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介绍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以上两问题、边讲边板书。
板书:
“2.轮船:
①把密度大于水的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而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
③计算课本P12-8轮船一段中的问题。
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教师讲评。
④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大小有无改变?它的排水量是否改变?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因为它是漂浮状态,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船重,因此受到的浮力大小不改变。它的排水量也是不变的。追问: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一些?
答:轮船将浮起一些。轮船从河水驶入海水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即排开的河水重和海水重相同。但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因此,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所以轮船将浮起一些。
3.潜水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
看课本图12-13,图12-14。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下潜”:向潜水艇水舱中充水,潜水艇逐渐加重,潜水艇重大于它受到的浮力,就逐渐潜入水中。
“悬浮”:当水舱中充满水时,潜水艇重等于浮力,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浮出水面”:用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潜水艇变轻,潜水艇重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从而浮出水面。
板书: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4.气球和气艇:
看课本图12-15,图12-16,并阅读课文。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答:节日气球或携带气象仪器的高空探测气球里充的是氢气或氦气;热气球充的是被燃烧器烧热而体积膨胀的热空气;飞艇中充的是氢气或氦气。这些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由于气球或飞艇的总重小于气囊排开的空气重,即重力小于浮力,气球和飞艇就能上升。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由于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它受到的浮力变小,浮力等于重力时,它就不再上升,停留在这个高度。请你想一想,如果这是个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为了使乘客返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
板书:4.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氦、热空气)。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第1、2、3、4、5题。
《浮力》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3.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浮力》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
四、教学器材
瓶盖、玉米粒、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演示器(力学实验盒内的套装)、水槽、空易拉罐、水、大烧杯、小烧杯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下沉的铁块也受浮力吗?(自己阅读粗略找出本节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浮力的概念
对生活现象的描述引出浮力的概念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浮在水面上的瓶盖
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作用点
通过学生的认知,规范为了研究方便,通常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4、浮力的大小
(1)猜想: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1:在漂浮的瓶盖内逐渐加入玉米粒,随着玉米粒的增加观察瓶盖在水中的位置,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2:在大烧杯内盛满水,将空易拉罐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浮力大小变化,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不予评论)
实验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沙筒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沙筒逐渐浸入大烧杯的水中,直至浸没,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予以总结)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实验探究:物体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
仪器介绍:弹簧测力计、水槽、大烧杯、小套筒、沙筒
参照课本48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
方案交流:需要测得的物理量,为了避免错误,减小误差,实验需要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完成表格
实验数据:
沙筒重: 小套桶重:
沙筒完全浸入水中后拉力F:
浮力F浮:
小套桶和水的总重G总:
排出的水的重力G排 :
交流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沙筒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阿基米德原理
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在上述实验中,(有)推导:G排=m排g=液V排g,所以,F浮= G排=液gV排。(液是指液体的密度)。
(三)浮力练习
课本50页第3题和第6题
六、作业布置
同步训练《浮力》一节1-10题
《浮力》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浮力》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浮力》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可以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了解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了能力和记录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透明盆2个、小纸船2个、大纸船1个、水、重量一样围棋若干、记录表
经验准备:幼儿通过相关的经验积累,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朋友你好,猴子和熊猫住在遥远的大海的两边、猴子想把礼物运到熊猫家,请问它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比较可行呢?
——原来轮船有这么多的作用啊。请问你坐过轮船嘛?你知道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水面上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二)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在透明盆中放入水、再放入石头、观察其沉浮现象)
——相信你已经观察到石头在水中沉了下去,请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石头浮在水面上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通过轮船把礼物运到了熊猫家,现在我们把纸船放在水面上,再放入石头。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哇、石头在纸船中没有沉下去。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得知可以通过纸船来获取水的浮力、石头在纸船上就不会沉下去啦)
(三)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轮船和小轮船谁装的东西重一点呢?
——教师准备两个一样大的透明盆,在两个盆内放入一样多的水,在1号盆内放入1号纸船,依次放入乐高积木,2号盆放入2号纸船,依次放入围棋,观察1号2号船各装了多少块围棋。那个船能装的积木多一点?
——通过实验得知,大轮船装的围棋子会比小轮船多,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你的实验结果吧。
四、活动小结
——你看这艘巨大的轮船能容纳6,296名乘客。而这艘求生艇只能容纳2个人。
——小朋友们,我们通过个实验结果来分析,在相同环境下。小纸船装了5个围棋子、大轮船装了10个围棋子,我们得知纸船触水面积越大,浮力越大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多,纸船触水面积越小,浮力越小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少。屏幕前的.你也一起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吧。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浮力》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
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浮力》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浮力》教案 篇11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规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本章的的一个学习重点。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以及感悟科学知识的价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浮力的规律,难点是浮力规律的探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较重,稍不注意会难以完成。
学情简析
学生对“漂浮物体受浮力作用”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再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知识,稍作点拨就可以知道浮力的存在及其施力物体和方向。但对浮力规律的探究往往没有明确的思路,更没独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浮力及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班学生中,约五分之二的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表达,且有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而其余多数学生学习被动,思想懒散,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没有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习惯。
教学策略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通过提问激疑,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尽可能有深度、有广度地广泛参与思考。关于“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限于学生基础,只要求认识到“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力”,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暂不作引导分析。关于浮力规律的探究,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直接将问题具体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然后引导设计实验,由学生“指挥”老师完成探究。关于浮力知识的运用,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级练习,以此促进学生巩固基础,逐步学会运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施力物体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作受力分析,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施力物体及力的方向)。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课的教重点;浮力规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钢铁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2、制造轮船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漂浮在水上?
二、观察现象,初识浮力
1、将乒乓球投入水中,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乒乓球漂浮在水上,它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而没有下沉,说明它必然受一个朝什么方向的力?这个力是谁给它的?乒乓球受的的浮力和重力,哪个较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将石头沉入水中,提示观察,并思考:石头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爱浮力的.作用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它是否受浮力?(鼓励学生设计并大胆表达)
3、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头的重力,再将石头浸没入水中,并观察此时测力计的读数。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协助读数和记录,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石头在水中受到浮力吗?浮力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4、总结与板书什么叫浮力以及测浮力的方法。
三、实验演示,规律探究
1、引导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我们的猜想一定正确吗?要靠什么来验证?
2、指名两位学生,协助实验演示:测出重物的重力,再将它缓慢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完全浸没前,随着浸入体积的增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完全浸没后,随着浸入深度的改变,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
3、引导分析:这个实验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深入探究浮力的规律。
(1)介绍器材,并将探究问题具体化:溢水杯装满水后,若将物体浸入水中,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是越大还是越小?它排出的水是越多还是越少?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相等吗?怎样做实验?
(2)接上述测出石头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演示实验往下做:测出空桶的重力,将石头浸没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空桶接下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由学生算出排出水的重力。
(3)分析总结: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石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换用其他物体和液体做实验,会得出同样的规律。要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怎样表达?鼓励学生表达。
(4)其实这个规律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个人是谁?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个规律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叫什么?课本多少页?大家齐读一遍。教师板书表达式。
四、梯级训练,加深理解
1、将一木块放入水中,它排开的水重10N,这个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块石头浸没在煤油中时,它排开煤油的质量是800g,这个石头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伐木工人经常利用流水运送木料。若一根圆木浸入水中的体积是,那么这根圆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五、提示帮助,方法补充
1、F浮=m排g
F=ρ液V排g
2、由补充的计算方法可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刚才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六、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行回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七、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浮力》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浸入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了解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准备:
平衡尺、铁块、木块、绳、水槽、测力计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将一些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这些物体为什么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
(二)学生自主学习。
1、通过平衡尺认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1)认识浮在水面上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教师演示:
a.当平衡尺一端的小木块浸入水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b.演示前学生假设、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B.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C.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
D.师生共同小结:
浮在水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认识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A.平衡尺两端都挂上铁块,将一端的铁块浸入水中,平衡尺还平衡吗?
B.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C.得出结论: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3)得出结论:放入水中的物体,不管是浮在水面上的.,还是沉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这个浮力的方向是朝上的。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部分的多少有关系。
(1)请学生设计实验,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3)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完成P9的空格。
(6)测量水的浮力大小的变化。要求依次测量铁块在空气中、刚浸入水中、大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读数,通过比较,你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学生分组实验。
(8)汇报实验结果。
(9)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越多,受到浮力越大。
3、指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1)学生阅读P10的内容。
(2)让学生交流在生产、生活中是怎样应用和使用浮力的?
(三)小结本课:
怎样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四)作业:
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还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浮力》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
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把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过渡: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显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块这样的东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会不会也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体放入水中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体展示,增强可见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称重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的物体可以用称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轮船这样的大家伙又该怎么测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原理,同时采用新老教材两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随堂练习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掌握重点。)
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
1、P97动手动脑学物理3、4、5。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浮力》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工具
铝块、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不同的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
甲: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和竖直向上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
(2)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3)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F下,其合力F竖直=,方向。
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深度(填有没有)关系。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填有没有)关系
三、课堂练习:52页1-5题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小结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由小编揽星河整理的文章《浮力》教案(经典14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