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文档网天涯何处是归途

首页 > 企业文化 / 正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篇

2024-09-11 16:45:55 企业文化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篇由网友美好的时光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探索导入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 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学__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5、学__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 写算式。

  (2) 读算式。

  (3) 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 )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及排列的有效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和有效排列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能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并能清楚表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卡片,小组活动记录单等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交代本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2、明确数学广角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

  二、探究新知:

  (一)例1(搭配问题)

  1、课件出示例1,创设情境:聪聪过生日,参加生日聚会,有几种搭配衣服的方法呢?

  2、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找出有几种搭配方法,并试着用连线的方式表示搭配的结果。

  3、汇报小组活动结果,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

  4、教师点拨:怎样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怎样算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5、完成做一做:学生小组活动,填写记录单汇报,课件演示。

  6、完成115页1题,课件出示,学生快速算出有几种搭配方法,再分别说一说,课件演示

  (二)例2(排列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小组活动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手中数字卡片摆一摆,填写小组活动记录单。

  3、汇报交流,想一想:怎样记录更清楚,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4、教师点拨:排列的注意事项

  5、完成做一做: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6、完成116页4题:小组内利用卡片摆一摆,填写记录单后汇报。

  (三)小结:搭配和排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115页2题: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2、115页3题: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3、116页6题:学生操作后汇报,课件演示。(视时间而定,可口答,

  也可留在课后)

  4、智慧闯关(4关):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5、机动题(根据时间,可留在课后)

  四、总结:

  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 份或3 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 4 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 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①你涂了几份

  ②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师随机板书)

  ③为什么你用这个分数来表示呢?

  ④没有涂颜色的部分你用哪个分数表示呢?(说出理由)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

  师:谁能说一说四分之二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谁来小结?小结: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 份,1 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 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 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 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认识十分之几把1 分米长的一条彩带平均分成10 份。

  (1)先引导学生把1 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 份(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 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 份。)

  (学生画线段)

  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或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呢? )(1/10)(师随机板书) 找出其他的1/10?

  取其中的3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3/10)你还能找出其他的3/10吗?取其中的7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7/10)试着自己比一比3/10大还是7/10大。

  学生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

  2/4、3/4、1/10、7/10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其他的分数来吗?(师板书)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师:大家都会说这么多分数,可见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你们都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写分数时的顺序吗?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请学生说说,或同桌之间说说看)

  3、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1、出示例 6 第一组图 2/5和 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 2/5和 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 2/5和 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 6/6和 5/6的比较,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直接在课本 上涂色,并初步体验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

  3、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P95 页做一做 1、2。

  2、课件展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学的是分子是几的分数.

  3、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4、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课件、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立体图形。今天老师邀请正方体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正方体搭一搭立体图形。(板书:搭一搭)

  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1、活动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观察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正方体,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师任指几个面,让学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来描述。

  (3)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学具,放在桌上,从一个最佳的角度观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几个面。(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你观察到的这三个面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2、活动二:请你用四块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自由搭建立体图形。同桌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出示课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观察到的图形不同。

  3、活动三:根据指令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1)李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搭完的同学就马上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横着放3个方块,在最左边的正方体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你们是怎样搭的?(电脑出示)你们搭的和李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师。

  2)先放一个正方体,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个正方体。(电脑演示)

  (2)老师想找最棒的同学来当“设计师”和“建筑师”。“设计师”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简洁,“建筑师”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两人轮流互换练习,等会请你们把最棒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推荐给老师。(同桌练习搭立体图形)

  请一组同桌发指令搭立体图形。在“设计师”发指令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师”比比,看看谁搭得更好。

  4、活动四:通过尽可能少的问题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1)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老师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问你们一些问题,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一样的大楼来,我们试试看吧!

  你用了几个立方体?从正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是几个正方形?从侧面看是几个正方形?

  (2)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桌两个人也来试一试吧。注意:你们的问题尽可能提得明确些,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尽可能回答准确。互换轮流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搭一搭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为一、二、三年级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讲台,为现代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买矿泉水》一节。

  教学目标:

  1、应用连乘的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连乘试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1、口算

  20×3=0×6=8×0=12×8=

  12×4=22×3=24×3=100×4=

  2、竖式计算

  22×3=320×5=602×5=

  3、口答

  (1)四年级每班有学生30人,3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每箱饮料3元,20箱饮料共花多少元?

  (3)每箱装12瓶矿泉水,5箱共装多少瓶矿泉水?

  二、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6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以及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大约花了多少钱?

  1、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2、引导计算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回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①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大约140元;

  ④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它估算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24×3=72(元),72×2=144元;

  ②24×3×2=72×2=144(元);

  ③3×(2×24)=3×48=144(元);

  ④3×(24×2)=3×48=144(元);

  ⑤24×2=48(元),48×3=144(元)。

  学生可能还有其它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第1、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4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1)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笑笑想参观这座小公园,有一条小路环绕着它,你们能算出这座小公园的周长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55 页例 4 及练习十三的部分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聪聪的图片),聪聪要完成一项任务,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三(一)班的这节体育课上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1、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1)、请学生到展示台上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进行解释。

  (2)、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余数2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规范的解答格式,提醒学生计算细心,并注意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还要写上答语。

  2、例题延伸:现在体育老师临时想改一改分组的情况,有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请1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3、对比: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课件展示)

  32÷6=5(组)……2(人)

  32÷6=5(人)……2(人)

  师:为什么算式一样结果也一样,单位会不一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一理解)

  小结: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所以平时我们在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问题,弄清商和余数的单位。

  三、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看大屏幕,解决读书节中的问题(57页,4题)。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元?25元呢?”

  学生独立解答,反馈。

  2、课件出示:

  A、航模小组用25个车轮组装四驱车,

  最多能装几辆?

  B、一辆货车载重量4吨,要运25 吨货物,至少需要几辆?

  (1)同学们自己先想想,再小组交流。

  (2)列算式并解答。

  (3)全班展示说明。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我们要搞一个活动,为希望小学捐献书籍。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1)课件出示检测题(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由小编美好的时光整理的文章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上册   三年级   教案   数学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