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文档网天涯何处是归途

首页 > 企业文化 / 正文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

2024-09-30 18:44:54 企业文化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由网友星星跌入梦境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加速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加速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物理《加速度》教案2

  本文题目:高一物理必修五二单元教案: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四、教学建议

  1 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2 学生学习指导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

  3 学习资源

  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 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引言 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 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2 速度变化量 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 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 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

  由于三角形AOB与 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 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当线速度v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w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物理《加速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2、通过探究加速和减速深刻认识加速度的'定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加速度知识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和表达式

  【难点】理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内容可说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有没有符合下列说法的实例?若有,请举例。

  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②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思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略)

物理《加速度》教案4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原理――自主选器材,设定方案,进行操作,总结归纳――进行交流。

  2、对学生操作过程细节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钩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下图:

  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点评:教师还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如赛车和普通小汽车质量相仿,但塞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可产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

  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小汽车容易刹车.通过类似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

  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学生回答:第二章我们已探究过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用该实验器材测加速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作匀加速运动,利用打出纸带求加速度。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教师引导:可利用前边测加速度的器材,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条件下,钩码重力大小等于对小车拉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但必须设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气垫导轨以减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计。这样小车受的合力就等于钩码重力。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

  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应该是过原点直线。

  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

  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习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

  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

  学生讨论结果,看书讨论相关问题。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加速度》教案5

  教学过程

  一、速度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常用单位还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2)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说一说】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速度与现代社会】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C D)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 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中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平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为4m/s,则:(1) AC这段的平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例5】物体由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前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120m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物理《加速度》教案6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但绝大多数学生是按教材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操作,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凑“热闹”成分很多,这样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例如,在高一物理中《测定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中,如果只是指导学生按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目的单一,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不限制实验原理

  在讲本节课时,只讲清实验目的,至于实验原理由实验小组讨论决定,并按要求设计实验。讨论结果出现两种实验原理:①根据公式ΔS=aT2,使用打点计时器来进行实验;②根据h=0.5gt2,采用滴水法进行实验。这两种方案均可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2)不规定实验步骤

  进实验室要求不看课本,动手时只说明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事项,并不限定实验有几个步骤。结果巡视实验中发现,有的小组实验有五、六步,并设计了开放性的记录表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发现问题能力。

  (3)不统一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先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再进行处理。巡视发现有的学生逐一算出每次实验的结果,然后再求平均值;有的学生先算出各点的速度,然后再采用v–t图像法处理。从而锻炼了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4)不确定实验归纳

  实验后不固定方向,让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从而开放性地归纳出实验结论。如有的小组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采用打点计时器法进行实验:①纸带要竖直拉住,尽可能减小阻力;②先打开电源后松开纸带;③逐差法处理数据的方法;④采用v-t图像法处理时,要尽可能让更多的'点在直线上,其余的对称地分布在线的两侧;⑤为何测量得出的g值比标准值9.8m/s2略小。(2)采用滴水法进行实验:①水龙头离地的高度不能超过1m;②不能直接测量一滴水下落的时间,要测出n滴水下落的时间t,再根据T=t/n求出一滴水自由落体的时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实验结论能力,并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物理《加速度》教案7

  1、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 跟 所用的时间的。

  (2)公式:

  (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4)单位:国际单位为 ,符号是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厘米每秒(cm/s)等。

  1m/s=3.6km/h

  (5)速度是 ,它的方向就是 的方向。

  2、平均速度

  (1)定义:变速运动物体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在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 。

  (2)公式:

  (3)平均速度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地运动快慢。

  (4)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 方向相同。

  3、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 的速度,叫瞬时速度,常称为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 ,有时简称速率。

  (2)物理意义:精确描述运动快慢。

  (2)瞬时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率是标量。

  答案:1、位移,发生这段位移,比值,物体运动快慢,米每秒,m/s,矢量,物体运动;2、平均速度,位移;3、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瞬时速率。

  疑点突破

  1、如何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某一过程中的一段位移、一段时间对应,而瞬时速度与某一位置、某一时刻对应。

  (2)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质点运动情况,而瞬时速度能精确的描述质点的运动情况。

  (3)平均速度的方向与所对应的时间内位移的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质点所在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2、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在匀速运动中,由于速度不便,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既是平均速度,也是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随位移和时间的选取不同而不同。对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我们在它通过的某一位置附近选一段很小的位移,只要位移足够小(即通过这段小位移所用的时间足够短),那么这段小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是物体通过该位置的瞬时速度。

  问题探究

  (1)用什么方法判断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

  (2)如何比较两个百米运动员的快慢?

  (3)如何比较一个百米短跑冠军同一个奥运会万米冠军谁跑得快.

  探究:(1)比较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较快.(2)比较两位百米运动员的快慢可在位移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时间,运动时间较长的较慢.(3)二者的位移不同,运动时间也不同,比较位移和时间的比值,也就是比较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比值大的较快.

  典题精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通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指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进行判断,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平均速度;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是指从枪口射出时的瞬时速度。

  【答案】B

  例2、某质点由A出发做直线运动,前5s向东行了30m经过B点,又行了5s前进了60m到达C点,在C点停了4s后又向西行,经历了6s运动120m到达A点西侧的D点,如图1.3-1所示,求

  (1)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求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取A点为坐标原点,向东为正方向建立坐标轴。

  (1) ,方向向东。

  ,方向向东。

  ,方向向西。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负号表示方向向西。

  例1、Ⅰ、Ⅱ是两物体运动的位移图象,如图1.3-2所示,两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那个物体运动较快?

  【思路解析】

  从位移图象可以看出两图象均为直线,即位移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所以Ⅰ、Ⅱ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快则直线的斜率大,所以Ⅱ运动得快。

  【答案】都做匀速直线运动,Ⅱ运动较快。知识导学

  1.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反映了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快慢,也就是位移的变化率。

  2.速度和位移一样都是矢量,矢量的共同特点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今后的学习中要逐步加深对矢量的理解。

  3.一般情况下平均速度不等于瞬时速度,只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时平均速度才等于瞬时速度。

  4.瞬时速率在数值上等于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在定义上等于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初中所讲的速度的概念。但在高中阶段,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路程一般大于位移的大小,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当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时,即物体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5.通常所说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注意根据上下文判断速度的准确含义,是指平均速度还是指瞬时速度。

  疑难导析

  关于(1):譬如,研究一辆汽车通过一座平直大桥的速度,对应的位移是桥长,对应的时间是过桥的时间,对应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若要研究汽车到达某一位置的速度,则表示瞬时速度。

  关于(2):譬如,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整个过程的速度,可以不考虑中间停站所用的时间,用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表示火车运动的快慢。但要研究百米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的速度,则需要的是一个准确值,速度为瞬时速度。

  关于(3):譬如,物体沿圆周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即这段时间通过的圆弧所对应的弦的方向,但每一时刻速度方向,都沿物体所在位置圆的切线方向。

  问题导思

  提示:此题涉及比较物体运动方法的问题:(1)相等时间内比较位移的大小;(2)通过相等位移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3)比较位移和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的大小。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说法正误的判断要紧扣它们的'定义。平均速度对应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

  [典题变式]

  以下所说的速度,哪些是指平均速度,哪些是指瞬时速度?

  A、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为700m/s

  B、一百米赛跑的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某人算出他的速度为10m/s

  C、测速仪测出汽车经过某一路标的速度达到100km/h

  D、返回舱以5m/s的速度着陆

  答案:A、C、D中的速度是瞬时速度,B中的速度为平均速度。

  【绿色通道】

  此题主要是考察对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注意位移与发生该段位移所用时间的对应性。另外速度是矢量,有方向,首先要选取一个正方向,位移有正负,则速度也对应地有正负。

  [典题变式]

  1、一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速度计显示地读数为72km/h,在一条与公路平行地铁路上有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与轿车同向匀速行驶,经100s轿车由火车的车尾赶到了火车的车头,求火车的速度。

  答案:v=18m/s

  【绿色通道】

  对位移图象得几点说明:(1)位移图象不是质点运动得轨迹。(2)匀速直线运动得位移图象是一条直线。(3)在图象上的某一点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所处的位置。(4)图线的斜率大小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斜率越大表明物体运动越快。

  [典题变式]

  如图1.3-3所示为某物体运动的位移图象,根据图象求出:

  (1)0~2s内,2s~6s内,6s~8s内物体各做什么运动?各段速度多大?

  (2)整个8s内的平均速度多大?前6s内的平均速度多大?

  【答案】(1)0~2s做匀速运动,v1=2.5m/s;2s~6s物体精致;6s~8s内,物体做匀速运动,v3=5m/s(2)1.875m/s;0.83m/s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关于速度的说法,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体运动得快

  B、速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速度大表示物体位置变化大

  C、速度越大,位置变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

  D、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

  解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若物体位置变化得大,即位移大,但若时间长,则速度不一定大。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答案:AD

  2、以下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弹出枪口时的速度是800m/s

  B、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速度是40km/h

  C、汽车通过站牌时的速度是72km/h

  D、小球在第3s末的速度是6m/s

  解析:平均速度是某段位移上的,或某段时间内的。它等于某段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答案:B

  3、关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可以看成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B、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和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平均值大小相等

  C、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D、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解析:当时间非常小时,物体的运动可以看成在这段很小时间内的匀速运动,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故A正确。

  平均速度是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而不是各时刻瞬时速度的平均值。

  根据定义,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平均速率是路程跟时间的比值。

  答案:A

  4、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情况有如下记录,则记录中表示瞬时速度的有

  A、质点在前5s内的速度是8m/s

  B、质点在第7s末的速度是12m/s

  C、指点通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是15m/s

  D、质点通过某一路段的速度为10m/s

  解析: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它与时刻、位置相对应。

  答案:BC

  5、对于各种速度和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率是速度的大小

  B、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C、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标量

  D、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解析:教材中没有出现平均速率的概念,而有些人根据速率的概念主观地认为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实际上平均速率定义为路程跟时间的比值,故B错。平均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一致,它不能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运动的方向是瞬时速度的方向,故D错。正确选项应为A。

  答案:A

  6、汽车以36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用了2.5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A、-8m/s B、8m/s

  C、-28.8km/h D、28.8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地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km=72km,所以返回速度为-72km/2.5h=-28.8km/h=-8m/s。

  答案:AC

  我综合 我发展

  7、下列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一个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

  C、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变速运动中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解析:物体的各个时刻瞬时速度都等于零,证明物体精致,即位移为零,因此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为零,说明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为零,但不能证明物体不运动,例如物体做往返运动回到出发点,位移为零,但瞬时速度不为零。

  匀速运动中,由于瞬时速度都相等,因此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变速运动中,速度时刻在变,但平均速度可能与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

  答案:AC

  8、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经历不同的时间后都到达B地,甲运动的时间较长,则

  A、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大

  B、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小

  C、甲的瞬时速度一定比乙小

  D、甲、乙通过的位移一定相等

  解析:位移只决定于初、末位置,故甲、乙通过的位移一定相等,D正确。

  由平均速度公式知,位移s相同,而甲运动时间较长,所以B正确。因甲和乙不一定是做直线运动,所以瞬时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大小无法确定。

  答案:BD

  9、如图1.3-4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现要考虑物体处于图中A点时瞬间的速度。假设物体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线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5s,0.9s,0.4s,0.1s,通过测量和计算,可以得出物体在这四段曲线轨迹上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

  解析:分别测量出AE、AD、AC、AB的线段长度,然后换算成实际运动的位移,根据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答案:1.7m/s,3.9m/s,6.0m/s,15m/s

  我创新 我超越

  10人类为了探测距地球约30万千米的月球,发射了一种类似于四轮小车的月球登陆探测器,它能够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行走,且每隔10s向地球发射一次信号,探测器上还装有两个相同的减速器(其中一个是备用的),这种减速器的最大加速度是5m/s2.

  某次探测的自动导航系统出现故障,从而使探测器只能匀速前进而不再能自动避开障碍物,此时地球上的科学家必须对探测器进行人工遥控操作。

  下表为控制中心的显示屏的数据:

  受到信号时间 与前方障碍物距离(单位:m)

  9:10:20 52

  9:10:30 32

  发射信号时间 给减速器设定的加速度(单位:m/s2)

  9:10:33 2

  受到信号时间 与前方障碍物距离(单位:m)

  9:10:40 12

  已知控制中心的信号发射与接受设备工作的速度极快,科学家每次分析数据并输入命令最少需3s。根据以上材料,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1、经过数据分析,你认为减速器是否执行了减速命令。

  2、假如你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通过计算分析说明。

  共同成长

  见仁见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曾讲过这样一则笑话。

  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英里每小时!(1英里=1。609千米)。

  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

  警察说: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继续象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里您将驶过60英里。

  太太说: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在开过60英里的路程。

  请你根据物理学的观点来分析,这位女士没有认清哪个科学概念?你是怎么认识的?

  合作共赢

  请你和你的同学一起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用铁锤十分准确地每隔1s敲打一下挂在树上的一段铁轨,假设你既能看到锤子的敲打动作,也能听到敲打的声音,你能否只用一把卷尺测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简述方法。

物理《加速度》教案8

  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

  3、指导学生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4、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课时。高中力学部分是由牛顿定律为基础所构建的体系,在牛顿三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内容,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得到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第二课时提出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本节中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和用图像处理数据,这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十分重要。本节不论是从知识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都很重要。

  重点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状态或_____状态,直到有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保持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_,与_____有关,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_____.

  活动2【活动】实验探究

  情景:用电吹风吹乒乓球

  实验1:用两个相同电吹风分别调节在不同的风力档上吹两个相同的乒乓球(在轨道上),现象为_____ 。

  实验2:用一个电吹风,通过装置得到两股相同风力的风,吹两个质量不一样的乒乓球,现象为_____。

  问题1:想想看,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数有关?

  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

  问题3:能否就以上关系,从数学的角度做出函数关系的假设呢?

  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a∝F,a∝F2,a∝F3?

  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a∝,a∝,a∝?

  活动3【活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1:研究一个量与多个量之间关系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问题2: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步骤?

  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问题4:你能想出那些方案来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问题1:实验对象是?

  问题1:如何得出小车的加速度?

  问题2:如何改变并测出小车的`质量?

  问题3:如何提供并测出小车所受的外力?

  实验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时,钩码的重力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即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理由以后再做说明)

  2、绳拉小车的力是小车受的合力吗?

  3、我们必须要使绳拉小车的力成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否则还要计算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抵消摩擦力的影响呢?

  活动4【活动】分组实验

  1、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钩码的个数,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保持钩码的个数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分别测出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的关系

  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纸带释放,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

物理《加速度》教案9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做一做”的实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学法

  指导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

  教学

  准备用细线拴住的小球

  教学

  设想预习导学→学生初步了解本节内容→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换句话说,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伺寒确定呢?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补充内容或错题订正

  任务一预习导学

  (认真阅读教材p13-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看两例:

  (1)图1中的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

  (2)图2中的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2、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类似的做圆周运动的实例,并就刚才讨论的类似问题进行说明.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在理论上,分析速度方向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

  4、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由a=△v/△可以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aN=,aN=

  任务二合作探究

  1、速度变化量

  请在图中标出速度变化量△v

  2、向心加速度方向理论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页“做一做”栏目,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

  (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V?

  (4)△v/△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v与圆的半径平行?

  (6)△v的延长线并不通过圆心,为什么说这个加速度是“指向圆心”的?

  3、学生思考并完成课本第19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

  从公式an=v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圆周运动的半径r成反比;从公式an=ω2r看,向心加速度an与半径r成正比。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请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1)在y=kx这个关系中,说y与x成正比,前提是什么?

  (2)自行车的大齿轮、小齿轮、后轮三个轮子的半径不一样,它们的边缘有三个点A、B、C,其中哪些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哪些点是用于“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作出解释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练习:如图,A、B、C三轮半径之比为3∶2∶1,A与B共轴,B与C用不打滑的皮带轮传动,则A、B、C三轮的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角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转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为__________.

物理《加速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物理《加速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2、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教法建议

  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中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向心力只是根据力的方向指向圆心这一特点而命名的,或者说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并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力.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4、讲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并指向圆心的变速运动,在这里还应把“向心力改变速度方向”与在直线运动中“合外力改变速度大小”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含义,再结合无论速度大小或方向改变,物体都具有加速度,使学生对“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学重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学难点: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设计:

  一、向心力: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二)展示图片1.链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册98页〕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究竟与半径成正比还是反比?提醒学生注意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中的k应为常数.因此,若m、为常数 据知与r成正比;若m、v为常数,据可知与r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r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 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

物理《加速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与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与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比较,学生能够提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举例,学生能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坐的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例,问同学们哪个更快,同学们此时大多数都会说汽车快,这时教师继续提问:假设一辆静止的`小汽车和一辆静止的摩托车,两者同时发动,问谁更容易先将速度达到20m/s?同学们有的会说汽车,有的会说摩托车。教师此时总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摩托车更容易先达到20m/s,因为摩托车的反应更快,那这反应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其中的“反应”。

  2、建立概念:

  提供两组数据:就这两组数据让同学们计算并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汽车、摩托车的速度以及1s内的速度变化量。之后教师做强化并引出1s内的速度变化量就是“反应”的快慢,我们在物理学中把这一个量叫做加速度。

  3、深化概念:

  强调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平均加速和瞬时加速之分和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联系。

  4、巩固提高:

  一子弹在穿入木块前速度为600m/s,穿出速度为200m/s,历时0。2s,问在模板中的子弹加速度?

  5、小结作业:

  总结课堂内容,让同学们思考v—t图像与加速度的联系。

由小编星星跌入梦境整理的文章物理《加速度》教案12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加速度   教案   物理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