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文档网天涯何处是归途

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2024-10-02 23:04:05 教学资源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由网友海洋陆地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1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既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重要任务。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首先要潜心学习、用心思考,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越深刻,贯彻落实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学习领会当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切实抓好。应当看到,当前在我们一些同志的头脑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要破除这些思想观念,就必须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入地学、系统地学、扎实地学,真正学深吃透、学懂弄通。要通过再学习,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使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还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为耕,文以为获”,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科学发展观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科学思路。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自始至终结合自身的实际,把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转化为提高工作能力的自觉行动。我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还有不少,如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如何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如何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都要通过学习找准问题的症结,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把握新的'发展规律,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检验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深不深,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针对性、指导性强不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其实也是切实把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是一个扎扎实实的过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我市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做了具体安排。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抓实,把每一个细节抓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成为加快推进郑州跨越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2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引领食品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3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指导性意义,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1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管理的主体放在人身上,要顾及人员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人员的能力,力求管理效率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力求满足员工发展的各种需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的高效率、人性化的管理理论。 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生存发展的动力。在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发展潮流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贯彻好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尽可能肯定人的一些创造性想法,让人员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设立一种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转化成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竞争的源动力。 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潮流中,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资源。知识更新的落后也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降低,这势必会大大的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率先引进国际上领先的知识技术,培养和尊重知识型员工,利用知识指导行动,才能避免落后被动的局面[1,2]。

  2科学发展观引领食品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2.1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有效方法解决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变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竞争压力,企业的运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市场管理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企业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但很多时候缺乏对消费者的需求调查,导致企业的产品并不一定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缺乏市场的管理意识,企业营销市场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但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企业迟滞不前,难以得到发展。再者有些企业缺乏市场管理目标,缺乏市场管理目标,必然会导致市场管理的盲目性,进而导致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企业陷入困境。 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这些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市场的需求调查,企业应当采取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相应的办法调查消费者最真实的需要情况,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掌握好市场变更的主流方向。其次应改善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落后的营销手段将被市场淘汰,先进的、领先的营销手段能够更好的突出产品的实用价值,促进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再者企业应当明确市场管理目标,企业应当了解市场环境,设立适当的市场管理目标,营销人员也要设立适当的营销额度,以促进工作积极性进而使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3]。

  2.2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绿色GDP”时代企业管理创新建设

  “绿色GDP”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被经济学家提出,也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目前“绿色GDP”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因此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首先,自然资源有限,但是人的需求无限。时代在发展,企业的数量在增加,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自然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大,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 其次,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小,这些现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预警,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力求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向着“零排放”的目标前进,实现绿色生产经营,企业乃至社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4]。

  2.3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经贸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何保持国际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是困扰着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存在着缺乏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短缺、资金管理不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管理。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以下措施。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塑造企业精神。企业领导要不断学习创新知识,践行技术创新精神,起带头作用;企业要塑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要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贯彻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向着共同的目的前进。 其次,企业要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求职,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训,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集中授课,或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员工素质,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 再者,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应该配备法律方面专业人才,避免侵犯知识产权带来的高额赔偿,建立数据库系统,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 最后,应当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企业资金储备充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加大对关键性技术的资金投入,确保企业资金流动正常[5]。

  2.4加强财务管理,培养高素质财务人员

  目前,企业内外部竞争日益激烈,资金的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部分企业注重企业盈利而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果。 其次,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信息化十分普及的今天,还有一些企业没真正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使得财务管理的准确性降低,财务管理水平下降。 再者,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不足。有些企业在投资时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缺乏安全评估,而忽略了其中的风险,盲目投资必然留下一定隐患。 最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原专业并不是财务专业,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管理专员的能力水平也难以适应。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中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不足,致使财务管理容易出现纰漏。 为了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应当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各事项规范化、标准化。 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现状,整合财务数据,设置奖惩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再者企业应当完善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应该详细分析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水平,采用适合企业经营体系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软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 企业还应该做好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措施,且做好财务风险预案,进而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最后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定期做好财务知识培训,扩大财务人员的知识层面,设置考核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

  2.5以积极态度对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回报员工的辛勤工作,定期发放员工工资、补贴,做好企业餐补、员工体检、法定节假日、五险一金、医疗保障等员工福利,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也应该投身公益事业,帮扶弱势群体、帮助困难学生、帮助孤寡老人、支扶贫困山区,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7]。

  3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

  3.1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样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当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首先,应当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整合信息化组织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集成化管理策略,加强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构建与完善。 其次,升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子系统功能。企业应该通过更加高效准确的措施对子系统进行升级,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确保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 再者,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研发。企业应该对企业运行进行深度的分析建设一套适合企业体系的企业管理软件体系,确保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8]。

  3.2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推进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战略

  企业应当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大胆创新,借鉴外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学习外国企业的文化并作进一步比较,发现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整合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巩固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9]。

  4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财务管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战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久敏.人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方式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xx(09):31-32.

  [2]沈应仙.试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J].商业经济与管理,20xx(08):54-57.

  [3]包洋帆.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xx(33):3-4.

  [4]李香者.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J].现代企业,20xx(03):37-38.

  [5]冯志祥,尚遥,张仕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技术创新管理的必要性[J].管理观察,20xx(34):38-39.

  [6]邱建飞.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xx(02):74.

  [7]赵凤英.论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商业,20xx(17):150-151.

  [8]胡小莉.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论,20xx(23):103-104.

  [9]袁明海,陆小燕.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J].改革与开放,20xx(02):197-198.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3

  一、科学发展观在基层政工工作中的应用意义与价值

  (一)体现在对企业基层干群与党群关系的建设中

  做好整体协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在基层政工工作上,就是要求我们首先建设好企业的干群与党群关系,营造好和谐稳定安宁祥和的企业氛围。干部是企业的核心与领导,重视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与生活作风建设,注重领导干部与职工面对面,心贴心关系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作用,对于提升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和谐干群关系意义重要。同样,党员是企业的先锋与模范,做好党员同志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样作用与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体系,充分调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创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氛围,确保企业稳步向前发展至关重要。

  (二)体现在对企业安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谋求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而企业内部最主要的“人”就是全体员工,对于我们油田基层政工工作来说,增强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其生命财产安全,在企业内部优先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就是深刻体会与用心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最好体现。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和谐文化氛围,使广大干部员工在企业中能够身心愉悦、心情舒畅,充分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共谋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精髓对们明确而重要的指导。

  (三)体现对企业创新工作观念、品牌服务理念的建设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仅是社会自身的发展进步,物质层面的丰富发展,还应包括思想精神上的解放发展,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不断与时俱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落后封闭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工作与服务观念,完善工作服务机制,这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打造高品质的品牌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各种实际需求,整体提升自己油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因而,可能这样说,油田工作中创新工作观念与品牌服务理念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具体明确的指导与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在基层政工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与效果

  (一)走好和谐群众之路,树求真务实之风

  科学发展观对油田企业内部环境整体协调提出要求。而内部环境和谐中干群关系的和谐首当其冲。因而在基层政工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求领导干部注重与职工的密切联系,走进各钻井队、录井队、测井队基层单位,关心职工工作生活,维护群众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这样才能得到职工的拥护与支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为此,我们建立了领导干部“周计划、月清理、季考核”的严格制度,强化其下基层履职履责,认真倾听基层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同时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实况进行严格绩效考核,这些都为扭转领导干部不实作风,切实下基层服务群众,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提高其凝聚力与战斗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走好联系群众之路,树率先垂范之风

  科学发展观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党员与群众关系的密切培养,建立和谐健康的党群关系。党员应该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先锋模范,处处能够充分出战斗堡垒作用,为督促与考核党员同志的行为,我们每年都定期开好党委民主生活会,通过向全体职工发出“告示”邀请群众到会,下基层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通过局域网向充分收集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向党员同志们传达群众意见,促使其在工作中改善与提高,这样为引导党员同志们积极向上,创建和谐氛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铸造创新发展之魂,勇踏品牌服务之途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政工工作来说,也要注重企业创新发展文化的倡导与建设,特别是对员工科学创新发展理念的一种鼓励与推崇,鼓励员工不仅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在实践工作中的创新,转变服务观念,改善工作方法,改进服务方式,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的品牌服务。对于工作中涌现出的钻井队、录井队、测井队等创新工作典型,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和推广,使其它的各部门能够吸收借鉴,以便能够创造出更新更好的做法来,对于各兄弟单位有特色、有个性的'做法与方式,也可以借鉴过来,如大港油田的“现场文化建设”,让我们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服务理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争取打造企业的一流的品牌服务特色。

  (四)用心灌溉安全之花,谱写生命挚爱之曲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中十分值得重视的子系统。为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我们的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重视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印发安全知识手册,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强化员工们的安全意识,树立起“安全工作是平安幸福,违章操作害人害已”的清晰理念;第二,规范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工作环境内尽力配置好安全设施,完善安全标识,工作前强调相关岗位工作职能与风险防范措施,人员工作必须穿戴规范,做好预警报警与应急救护措施;第三,用亲人的情感牵绊员工的心灵,用浓郁的气氛紧绷员工安全神精,要求将员工的家庭合照放在挂在办公室墙壁上,或者办公桌上和宿舍里,亲人的音容笑貌是对员工重视自身的一种温馨提示,同时我们在企业内密布醒目的告示牌:“高高兴兴而来,平平安安回家”,让员工时刻受到感染与提示,不忘安全工作的重视性,这也是对员工生命深沉热烈的爱。

  三、结语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是我们基层政工工作一项长抓不懈的任务,我们会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状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履行自身的责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丰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以便促进油田企业未来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4

  论文摘要:从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变迁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数字图书馆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Google提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对我国数字图书馆项目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其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极大的阻碍。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这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版权,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它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教育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本文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再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共发生过三次大的变迁:

  (1)第一次变迁—古代图书馆的产生及其作用。

  周代史官的收藏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图书馆的起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成型时期。这个时期的我国图书馆,无论从收藏整理,还是在管理利用方面,都与西方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古巴比伦图书馆和古埃及图书馆相差无几。

  (2)第二次变迁—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及其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一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较早的改良主义者介绍西方图书馆事业,倡议建立公共图书馆,并广泛宣传其社会作用,为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随着西方工业化印刷术的传入所出现的大量近代书刊,国外列强的入侵所设立的外国教会藏书楼和图书馆等,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产生着影响。

  (3)第三次变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及其作用。

  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文献信息资源从收集到传播实现现代化的标志。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电子资源和数字馆藏急剧增加。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将走进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数字图书馆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及知识交流的速度。互联网问世十多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检索网络化随之扩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等国许多印刷品出版商加入电子资源服务体系者与日俱增。如Elsevier出版公司为美国一些地区图书馆网提供1200种学术期刊电子版全文。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协会推出电子杂志库UNCOVER,于1995年即已提供逾一万七千多种学科期刊论文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此外,主流媒体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大报也争相上网。由于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递、检索速度,能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4.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

  20xx年12月14日,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宣布,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数字图书馆。有专家认为这个计划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仅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如果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得以实现,不但可以完全取代图书馆,而且可以取代图书印刷、发行。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图书进行扫描、全文检索、网络互联,加快了人们有目的阅读和查找相关信息的速度;由于一次扫描、存储成本就可满足用户无数次阅读需求,经济效益前景巨大;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必然减少人们对资源消耗,现代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Google的计划不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图书馆,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传播平台。当人们习惯于从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舍弃纸质媒体介质后,必然会出现“网上查不到的内容是不存在的”,即搜索引擎检索不到的资料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假以时日,也许Google凭借其技术优势、财力优势、资源优势,会建立整个人类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数字图书馆。Google在竞争中进一步取得压倒性的领导者地位,将更加推动英语学术文献的势力扩张,英语因此将在其他文化之上成为压倒性的语言与文化标准。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危险,英文中夹带的美国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将对未来一代看世界的方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5.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与版权问题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引起了美国出版界的关注和反对。Google数字图书馆对传统的版权法理论提出了挑战,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但同时又要为创作者提供保护和激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著作权保护就是要在公众利益和创作者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著作权法为作者提供独占性权利,从而为其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提供补偿。

  著作权的限制反映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方面,而对数字图书馆来说,传统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概念不能完全适用。例如,依照著作权法,购买的图书可以向公共提供阅览,但是购买的电子图书并不能当然地向公众提供借阅服务;传统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文献资料进行摘编而提供的无偿服务认定为合理使用的范围,而网络环境下由于拷贝下载的便利性,这种行为则可能构成侵权。从此角度出发,美国作家协会和五家出版商发起集团诉讼,将Google告上了位于美国纽约州的联邦区域法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方面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将极大的提高图书被浏览率,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创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被损害或没有被充分有效的保护,那么又有谁会再继续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作品加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水,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6.我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由于其所具有的超大规模、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效益无疑将会对现有的或正在进行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而由于Google实行免费查询、阅读,这对那些收费数字图书馆来说更是一个致命打击。据预测,未来20年里,世界上的大部分知识都将被数字化并可供阅读浏览。我国现有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没有一个具有可以与Google数字图书馆相抗衡的规模和竞争力,一旦出现像Google那样的大型中文文献数字化项目,将会给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

  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所形成的取之不尽的中华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数字化,使之成为全球网上中文信息中心,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不断促进文化自身的更新和发展,保持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使之走向持续的繁荣和进步。因此,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说是通过对中文资源数字化建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2)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

  我国可以通过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来激活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活力。国家应扶植一个类似Goog1e的商业机构,由它采用市场的手段去整合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提出出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开发统一的阅读软件、数字加密技术,防拷贝、防打印技术,付费结算办法,版权保护措施等。

  政府应协调各省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采取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软硬件标准、网络运营环境的标准,以及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的标准,对他们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建立各自特色的分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将对各分数据库整合、集中,使用户在一个简单、实用的网页界面中即可搜索到所要检索的文化数字资源,并可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进行网上浏览和借阅。

  (3)利益共享,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权益

  由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由其所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独立完成,这样版权人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资源提供方也放心,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就完全可以避免繁琐的版权授权问题。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付费资源可以通过统一的付费系统进行结算,公共图书馆的版权过期资源也可使广大读者免费享用,达到促进文化传播的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一定的分账机制,出版社、图书馆、版权人及数字图书馆商业机构均可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

  参考文献

  1 安洁.浅谈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xx,2:63-64

  2 赵玉光,文玉萍.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变迁.兰台世界.20xx,2:71-72

  3 郑巧英,杨宗英. 图书馆自动化新论一信息管理自动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274-275

  4 周军兰.Google 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多方博弈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xx,5:20-27

  5 Google即将推出网上仿真图书馆千万册书籍供浏览. [20xx-8-20].http://it.zaobao. com/pages6/commerce171204.html

  6 周军兰. Google 数字图书馆计划及其影响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xx,2:69-72

  7 吕炳斌.反思著作权法-从Google数字图书馆说起.图书馆杂志.20xx,5:3-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条

  9 刘景宇.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势在必行.图书馆建设.20xx,2:19-21

  10 黄宗忠.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关于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筹建的评价与对策.图书情报知识.20xx,10:5-15

  11 李子臣.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对图书馆建设的促进和威胁研究.图书馆建设.20xx,1:11-14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5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改革和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表述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对这一表述在高校的内涵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可以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和统筹兼顾三个方面来认识、把握这一内涵,从而指导学校的实际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同领域以人为本有不同的内涵及具体要求,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归结起来,就是教育部周济部长所说的,要坚持“两个为本”,即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人才为本。

  坚持“以育人为本”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求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一般认为,现代大学有三个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但不管人们如何强调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人才培养职能始终处于根本性地位。从大学发展历史看,大学最初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在人才培养职能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是根,是源,是大学这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性所在;另一方面,分析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也不难发现人才培养在这些大学发展中所发挥的根本性作用。高校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就要坚持做到两点:首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高,其次是努力创造条件让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事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服务。

  二是要求以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解决好的两个根本问题,这一要求直接与第一个根本问题相关,是第一个根本问题的具体展开。国内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可能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这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但其共同的指向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里,德育为先的观念要特别强调,不仅在于这一点是古今中外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特征,而且在于其本质上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只有首先成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工程师、科学家、医生等等。

  三是要求各项育人工作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要求与如何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直接相关。为达到这一要求,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和服务工作,都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切为了学生,指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应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一切学生,指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与服务,对所有学生的成人成才负责;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要将各项育人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各项工作都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坚持“以人才为本”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其一,要求将人才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资源的投入,但人力资源,特别是其中处于较高层次的人才资源是最具决定性的资源,尤其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特征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明显。不仅如此,人才资源也具有资本的属性,而且是第一资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才具有持续创造性,对人才资源的投资是最划算的投资,相比在别的方面所进行的投资,其能带来更大的回报,能更明显、更持久的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二,要求将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学校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应当是学校人才发展的过程,两者应该是统一、协调的,否则学校的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人才的发展也是缺乏条件的。学校人才发展的过程,不仅指人才队伍整体数量的增加、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而且也包括人才个体自身的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理念更为现实、具体的体现,应该予以特别重视。

  其三,要求推进学校的发展以人才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也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着眼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教师在高校各类人才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要坚持师资队伍建设在各项工作的核心地位,因为大学从根本上说是创造、传播、保存知识的学术组织,学术成就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

  二、坚持和谐发展的内涵

  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达到和谐状态,用和谐促进发展,用发展促进和谐,坚持和谐发展,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和谐发展,体现在学校管理上,就是要努力提高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度、学校内部组织运行的和谐度以及师生员工的和谐感,从而促进学校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1.学校与社会和谐。这是从学校整体的角度考虑和谐发展问题,可以视为学校的宏观和谐。为做到宏观和谐,必须提高学校与国家、学校与区域、学校与社区三个不同层次的和谐度。首先是学校与国家之间的总体和谐。这要求学校的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也就是说要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们学校坚持以艺术兴学为特色,坚持走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地方院校的发展道路也正出于这样的考虑。其次是学校与区域之间的区域和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紧密地结合,是当今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在所在区域寻找发展机会其综合成本最低。因此,学校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积极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提高贡献份额,使学校成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再次是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社区和谐。学校是人的集合,社区区位和社区环境对学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力。比如,学校所在社区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吸引人才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等,信义小区旁边优美的环境和教育医疗服务条件,甲山小区旁边的德智外国语学校等。所以,学校应重视参与所在社区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为创造一个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社区环境而贡献力量。

  从另一方面看,学校与相关产业、行业的和谐也是学校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对应产业、行业的发展契合更为紧密,从而使前者能够从后者得到明确的方向指引和持续的资源支持。

  2.学校内部组织运行的和谐。这是从内部组织的角度考虑和谐发展问题,可以视为学校的中观和谐。为做到中观和谐,必须提高各组织发展与学校发展、各组织发展之间,以及各组织内部的和谐度。也就说,不仅要求学校为各系部的'发展、各部门的工作提供支持,而且也要求各系部、各部门的各项决策和行为必须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协调,并始终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不仅要求各系部、各部门能够有效配合,相互支持,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各方工作协调,而且也要求各系部、各部门自身团结和谐、持续发展。总体上看,中观和谐就是意味着学校三大职能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行政与学术之间、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部门之间等等方面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我们学校应该通过深化相关改革持续地改善这一生态,从而提高学校落实发展定位、实现发展目标的能力。

  3.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从个体人的角度考虑和谐发展问题,可以视为学校的微观和谐。为做到微观和谐,必须提高师生员工的和谐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教职工来说,这种和谐感主要体现在事业、人际和待遇等方面,事业方面的和谐是指教职工事业发展意愿与内外部条件的和谐,发展可能与现实的和谐等;人际方面的和谐是指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同事间关系融洽、社会交往和谐等;待遇方面的和谐是指劳酬和谐,保持内部公平(相对于校内其他教职工所劳所得的和谐)与外部公平(相对于市场上所劳所得的和谐)等。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和谐感则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学习方面的和谐是指学习目的、内容、方式的和谐,要求想学与所学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与学互动等;生活方面的和谐是指日常生活状态的和谐;心理方面的和谐是指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力,能充分表达内心感受,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等。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内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发展的具体途径上,就是要做到各方面的统筹兼顾。高校如何坚持统筹兼顾?比较核心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影响学校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每一对关系的不同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处理。以下这几组关系是我们在观察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战略目标与过程的关系。确立学校的战略目标,形成学校发展的愿景非常重要,因为其中蕴含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能将师生凝聚在一起。当然,这一战略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并为广大师生高度认同。所谓科学,就是符合学校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构建良好生态体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谓高度认同,是指战略目标是师生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形成的共识,并且,大家对其内涵有着一致的理解。比如校训“勤学慎思明德笃行”的提炼等。

  需要把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看作是一个过程。即使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也都是在动态的、变化的历史过程中发展形成的。过程的观念能有效地增强师生对学校愿景的感知,但同时也要求精心规划学校发展的若干阶段。这些发展阶段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目标上逐次提升,使战略目标的实现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我们学校通过学校“115”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学校建设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地方院校的战略目标,并将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加以推进,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高校的几乎每一项工作,都会体现出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学科建设是各项工作的龙头,在学科建设方面处理好这一关系尤为重要。

  一个学校的学科状况,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其学科结构一般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有一个或若干个特色、优势学科,有诸多特色、优势学科的关联学科和支撑学科,可能还有一些水平一般的其他学科。一个学科要不要发展提高,不能仅仅看其竞争能力,而且还要分析其存在价值。为促进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为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化培养氛围,很多即使是当前不具备优势的学科也有发展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全面提高学校各学科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学校的学术水准、竞争能力与良好声誉,又必须实行重点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部分可能是很少一部分现有学科的水平。这里的关键是要统筹、协调好,着力强化各学科间的关联和协同发展,在突出发展重点的同时也引起竞争淘汰机制,从而保持特色优势学科的持久竞争优势,并促进新的优势学科的形成。

  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学科群,同时在化工、经济学科等新兴学科领域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今后学校需要重点突破的是具有传统特色优势的学科,在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学校也积极支持与重点突破学科相关或对其起支撑作用的学科的发展。

  规模与质量的关系。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需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关于这一关系,下面几个基本的观点应该坚持:首先,规模与质量是辩证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其次,两者总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重点不一样,一定的阶段,规模或外延发展为主,而在另一个阶段,质量或内涵发展为主,但无论什么情况下,质量都应该得到重视,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第三,要为规模与质量同步提高而努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已从规模扩大转向质量提高,因此各高校在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方面一定要谨慎,同时也应当寻求各种可能的办法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招生规模要逐渐趋于稳定,促进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高,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重点。为此,在学生教育教学方面,在以优秀等次地通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又正组织实施“学校大规模全覆盖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发展的不同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具有不同的内涵。现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比较一致的看法至少包括两点:一是无论教学,还是科研,对高校的发展非常重要,两者缺一不可;二是教学与科研具有协同性,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效果。

  目前的问题是,在高校中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或者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应该是教学与科研没有很好地结合,两者的协同、促进作用不明显。再加上客观上教学与科研本身性质和社会影响的不同,这样就必然导致有关各方既无动机,也很难有能力同时兼顾两方,顾此失彼的现象、孰轻孰重的争论以及资源分配的困难由此产生。所以,当前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上,重点应该是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努力促进两者的结合,尽可能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和促进效果。

  我们学校有着一直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研,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把科研工作量当做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也是高校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工作经常面对的关系。在学校层面,硬件建设主要表现为校舍扩建与改造、设备仪器的添置与更新等,软件建设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能力的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建设等。前者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办公学习环境,无疑是重要的,必需的,而后者则能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事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大的精力。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一所高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力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这所高校学术发展能力,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关于两者的关系,有两者是明确的。一是两者是高校统一整体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学术权力的存在确保了高校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行政权力的作用则在于协调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二是行政权力的行使,从根本上说是要保障学术权利,促进学术繁荣,因此学术权力应占主导地位,而行政权力是辅助的,起辅助性作用。

  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不突出,两者不协调的现象应尽快改变。为此,需要统筹考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明确界定二者的作用领域,强化学术民主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从而既保持整体稳定有序的状态,又激发学术创造的活力。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间竞争的加剧,高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总的来说,在当前形势下,高校需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一心一意谋划发展,千方百计保持稳定,特别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速度与力度,既要促进发展,也不能影响稳定。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6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必须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落实、促进发展。

  一、把握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抓落实

  一是坚持把推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永远是硬道理。惟有发展,才能切实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以“创造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指归,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既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也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既关注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也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既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看项目投入数和经济增长率,还要看社会满意度和群众幸福感。

  三是坚持把构建和谐作为不懈追求。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改革成本和风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就业规模受到产业升级牵制、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相对滞后等矛盾。只有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把发展本身作为充满活力的系统来对待,既立足现实又前瞻未来,既顾及全面又善抓重点,既尊重科学又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科学态度,求实创新抓落实

  一要有长远眼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现实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联系,既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扎实抓好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

  二要有全局意识。必须透彻地了解大势、把握趋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构筑强势。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一盘棋”全局,下好协调推进、竞相发展的每一着棋;学会“弹钢琴”手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抓好“牛鼻子”工程,以重点环节突破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统筹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

  三要有求实态度。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品格。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伟业皆成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力戒虚、伪、浮、空,扎扎实实地抓好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

  四要有创新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自然离不开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抓落实就失去了基础。要坚持用新理论谋划新思路、指导新实践,自觉革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落后意识,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机制和制度束缚,善于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勇担责任、甘冒风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运用科学方法,把握关键抓落实

  一要转变增长方式,强化内涵发展。围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总要求,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取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税收调节和考核约束,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实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大幅度提升产业层次;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加快构建技术公共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倒逼三大机制,全面实施减排治污、节能改造、循环经济示范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幅度降低资源环境成本。

  二要统筹城镇乡村,推进协调发展。实施以城带乡战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城市产业相融互补的机制,以现代农业提升第一产业,以特色经济增强农村实力,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双赢;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向、流量实行统一调控和优化安排,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掘潜力,激发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要关注民生生态,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民生为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永续发展。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7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将会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会计科学不仅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对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应当如何发展的观念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其次,会计科学的国家化是现实选择。从世界会计的发展历程上看,目前尚有五大会计模式。但从中国会计的发展现实上看,中国有自己的会计环境。因此,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也应当具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科学体系。

  最后,会计科学的国际化是历史趋势。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不同国家和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经济渗透范围更加广泛,全球性跨国公司规模日趋扩大,国际性投资项目的国别概念日益模糊,金融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全球经济发展要求中国与世界经济溶为一体,要求中国的会计以及会计科学能够实现与国际通行惯例和内容相协调。尽管目前制约中国会计科学国际化的因素很多,但通过靠拢→协调→接轨的程式来缩短中国会计科学与国际会计科学的距离是一种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会计科学国际化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是在会计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研究方法上应当向国际化靠拢;二是在会计方法体系上应当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驾齐驱,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外服务和对内服务的任务;三是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及运作程序的标准上,应当由中国会计准则逐步地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接近这一目标过渡;四是在会计监督体系上,应当逐渐加大社会会计监督的范围与力度;五是在会计教育的层次、内容、体系与结构上,应当尽快地走出当前的发展误区,采取有力的措施,优化会计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会计专业教育体系。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8

  摘要:大学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注重学生发展;尊重、理解、关心、鼓励学生;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高校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由浅入深的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意见。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

  教育部于20xx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这一规定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学校育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治学方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搞好服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学生发展

  1、以引代批:当前很多高校学生是非观念差、利害难辨,对他们的最有效办法是多引导、少批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减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又可使他们自己明辨是非,分清利害,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旧病复发或犯了新错误时,先不忙给予批评或警告,而是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利弊、揭示危害,让学生自醒、自悟。

  2、以赞代贬:当学生在不合适的场合表现自己的才能时,首先肯定其才艺,再做正确引导。这样,既尊重了他们,又不使他们尴尬、难看、出丑,使学生在一种和缓的气氛中自己认识错误,受到教育。

  3、以服务代要求:服务对人类来说是需要的,是心理的和生存的需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是一种人文理念的最好体现,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达到某种要求或标准,使学生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

  4、小题大做,注意寻找双差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标杆”,二要手持显微镜。降低“标杆”就是对双差生降低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手持显微镜就是看到双差生中那怕最小的优点和进步,适时给予鼓励,使其感到别人对自己尊重与重视,肯定与赞赏,因为被人尊重、重视、肯定、赞赏是人的心理需求。

  二、在生活细节中注意尊重、理解、关心、鼓励学生

  1、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

  尊重学生的公民权利,应首先承认学生的公民身份,并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条例,管理应以正面强化的激励方式为主,尽可能少用惩处措施,惩罚和处分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人性化一些。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突出表现在敢想、敢说、敢做上。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要求“独立”,不愿意老师和家长过多的束缚。管理者在工作中要注意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管理“因材施教”,发挥亲情作用,让学生在友好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管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情感等。

  2、理解学生是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前提。

  理解是开启人们心灵之锁的钥匙,是心理相容的一种表现。一方面学生管理者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管理者能够理解他们,认同他们的认知。理解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两者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有利于双方之间的亲情沟通,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

  3、关心学生是实行亲情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心学生就是对学生的合理需要,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高校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帮助。要经常与学生谈心,解除学生的一些思想负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特困学生的生活,及时给予“助、补、贷、免”和勤工俭学的照顾;要关心学生的权利,在奖学金评定、先进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等。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从关心学生各个层面需要的角度出发。

  4、鼓励学生是实现学生管理的关键。

  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在恨铁不成钢的心境下不能用“刚性”的管理手段打击他们的自尊,而应在保护其自尊的前提下,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很大的耐心、爱心、信心、恒心,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关怀,以逐渐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评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不宜过于量化。同时,成长需要鼓励,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采取与之相宜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使学生在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从而把学校的意志变为自觉行动,更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以人为本,充分授权,自主管理。要搞好学生管理,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观。我们在思考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进行决策时,都应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这个主题。同时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诚待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

  其次,推行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要求管理者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自身事务;管理者应通过充分授权,帮助学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自主管理;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制订监控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又要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

  [2]高静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管理的影响[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xx(12).

  [3]汤桂香.论“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人事管理中的应用[J].株洲工学院学报,20xx(1).

  [4]张永华.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xx(8).

  [5]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2):25-28.

  [6]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xx,(7):72-74.

  [7]郭贵香.实现“五个转向”理性选择学校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xx(12).

  [8]郭平.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xx(4).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9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于学习、研究有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着眼于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实现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是坚持以认识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认识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实践总结,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我们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科学、不符合发展、影响和制约我们进步的理念和行为。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以付出环境、能源和生态的高昂代价,走高能耗、高投入、粗放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完全突破,而且在某些地方,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诱导下,还有盲目上演的苗头;从发展理念看,全局和长远的发展眼光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还大量存在;当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社会管理的'压力增大,维护稳定、实现和谐还任重道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得到有效解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习讲学习而不讲解决实际问题、就学习谈不足而不谈谋划发展举措,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主观认识,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决问题,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发现病情、诊断病因的前提下开出药方、驱除病情,是用实质性举措来革旧出新的攻坚过程,是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来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是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是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但不是需要唱工好的干部,而是需要真学实干的“练家子”。只喊学而不动手改、不敢触及矛盾的根本甚至主动漠视、回避、掩盖矛盾,这样的学习实践无异于因循守旧,遵规蹈矩的守旧主义,与求一时相安无事,图一时“盛世”安详,本分地做晨钟暮鼓的“和尚”并无差别。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敢于在矛盾的要害处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症结位置上寻求突破口。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每深入一步,触动的是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多社会群体的利益,若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潜在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流于形式的秀场,而是养虎为患,遗患长远的严重问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会使问题消失,而且还使矛盾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积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性质激化。不在、不敢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只在表面上动小手术,无疑于讳疾忌医,最终必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学习指导实践,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眼下,在金融危机寒潮的影响下,促就业、扩内需、保发展等一系列难题使我们在原有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只有下大力度解决矛盾,将其从阴暗的角落中晾晒在阳光之下,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整改,消除其阻碍发展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将科学认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实际工作的初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从书面、口头上落在实处,使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问题不至于成为形式主义代名词,使落实整改从“方案”变为行动。无论从大的国家改革还是小的单位改革,在每一次改革风暴后,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中总有一些角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也摸清了病灶要害,做出了手术方案,拿起了手术刀,然而就是在一环一环、一步一步的“救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了矛盾主体的存在,忽略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真”功夫,致使“落实”一词在时间的流逝中转移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被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跳出隔靴搔痒、就活动搞活动的误区;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做到着眼于利泽长远;才能求得一剂使之不再旧病复发的良方根治形式主义这颗“毒瘤”,为今后发展构建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在实际工作中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是学习实践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了制度创新,出台科学决策,建立完善规制,从而形成有力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远影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打破因眼前短期的既得利益而迟迟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僵局;才能打破因既得利益群体的顽固阻隔而兴叹不已窘境;才能真正树立起政府 “吃螃蟹”、做舵手、经世济民的信心;才能让人民看到政府功立千秋,不求名利,甘为孺子牛的平常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触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我们宁愿听今天改革之痛带来的“骂声”,不听明天群众疾贫疾苦的“哭声”。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学”字当头,重在实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10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高职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有利于教育主客体双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职业教育机制。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切实加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构建起以生态型职业教育为支轴,以职业能力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三维互动为惯性盘的人才培养动态框架,即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高职教育生态型三维互动式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即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一般属性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直接参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特殊属性,而这种特殊属性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具有其他类型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当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发展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它以一种直面急剧变化着的时代与世界格局的开放式姿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的关怀的胸襟,对传统职业教育进行着无情的颠覆。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职教育在历经跨越式的大发展之后,也面临着内涵建设、升级发展的问题,面临着如何由大众型向区域普及型转型发展的问题。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制度、技术层次进行深刻变革与转型发展,已成为摆在政府、学校、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高职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植根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源,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再造生产力的助力器,经济社会与高职教育二元互动、共生共荣。在区域经济背景下,高职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起生态型职业教育的良性格局,并且构建起以生态型职业教育为支轴,以职业能力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三维互动为惯性盘的人才培养动态框架,即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生态型职业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实用能力培养,制高点是基于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更长远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而关键点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就是要建立有利于教育主客体双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机制,做到目中有“术”,心中有“人”,架构生态型职业教育良性格局。

  2.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是具有动态特征的新型课程体系的建立,核心是构建具有“人格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能力+动态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三维互动式职业能力体系:运用“能力陀螺”来描述刚性与动态结合的职业能力体系,陀螺的支轴就是学生的岗位能力,而陀螺的惯性盘由两个闭环系统组成,分别对应着职业核心能力、动态能力。推动陀螺运转的动力扭矩则对应着学生的人格素养。三维互动式职业能力体系的实质是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将各种能力任务化、项目化,根据任务化了的动态能力结构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实现知行合一。

  (2)三维互动式课程体系:以三维互动式职业能力体系来确定课程结构,动态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三维互动式课程体系是一个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的由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基本素养课程模块、岗位拓展课程模块和动态课程模块组成的三维互动式动态组合,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对应着陀螺的支轴,基本素养课程模块、岗位拓展课程模块和动态课程模块则指向动力盘的三个闭环系统。

  (3)三维互动式教学体系: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基础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搭建专业技能课程模块(陀螺支轴)、岗位拓展模块及动态能力模块(陀螺惯性盘)和基本素养课程模块(陀螺动力扭矩)三级教学平台,奠定学生作为“职业人”“岗位人”和“社会人”的基础。该体系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理论和实训为一体,全面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以能力目标为中心,以任务(案例、项目)驱动方式引入能力点,打造动态的职教教学平台。

  二、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价值

  1.提出生态型职业教育理念,推动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升级发展,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技术技能教育在开发人的潜能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显著的,而人文教育在改造人的本能上的作用也是成效卓然的。这主要是指人文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所具有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人文社科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启迪也是有目共睹的。总之,技术技能与人文“两种文化”应通过对话互补而相得益彰,潜能开发与本能改造应齐头并进而尽教育的本职,以生态型职业教育的构建推动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升级发展。

  2.立足于“竞争力”理论,对动态职业环境下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结构体系予以分析,是经济理论在高职教育上的应用。立足于“竞争力”理论特别是“动态能力”理论和区域产业发展双重维度,深入开展对动态职业环境下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结构体系分析,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意义,在高职办学实践中具有现实指导价值,是“竞争力”企业战略理论在高职教育上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3.着眼三维动态视角,建立了教学改革的立体框架。着眼于“竞争力”理论、区域产业变化与人才培养体系间的动态关系的建立,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态势与人才市场能力需求的动态变化关系。通过校企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核心能力体系的研究,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明确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地位,给出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要素及运作方法。

  4.探索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办学深度融合的组织机制和运行动力机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着力于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办学深度融合的组织机制和运行动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寻找共同的利益驱动点,利用区域产业集聚的辐射力,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区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有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并探索一条具有行业(群)优势与专业(群)优势相互呼应的良性合作途径,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5.由点及面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方案整体改革。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各方面的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及培养方案整体改革,使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实质性加强,“工学结合”的培养要求落到实处。在实践三维互动式改革的同时推进专业、课程、师资方面的全面建设,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机制保障

  “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是简单的单项改革,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改革,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机制保障系统。

  “四足”鼎立,推进改革。第一,确立改革的核心点,开展项目课程改革。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格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能力+动态能力”的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接课程链与行业链,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二,确立改革的关键点,加强内涵建设。坚持教学是教育质量生命线的方向,切实统筹好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实训基地、师资建设等各个方面与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联系。第三,确立改革的立足点,加强与区域经济的合作。

  (1)借助企业战略“竞争力”理论,立足区域产业变化的特点,提出对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结构体系分析;

  (2)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修订和设计,确保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到协调统一,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具有连续性,获得完整连贯的教育经历;

  (3)完成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基于工作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适应工学交替的教学管理模式研究、具有高职特色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高职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能力培养与就业力研究,形成具体建设方案等,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第四,确立改革的着陆点。极大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实现优质就业,有效推动专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

  2.构建高职人才能力集合体系与课程体系。建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的市场应变系统,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做到学校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统一,要体现出四个特点:区域性、产业性、多样性、灵活性,对接产业结构变化,及时优化课程与专业布局。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课程,探索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接课程链与行业链,产学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建设好若干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有一批核心课程为支撑、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专业和相关特色专业群,并且以重点建设专业为依托,建设好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打造“社会人”“职业人”“岗位人”三级职教教学平台。

  3.建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的动力机制。

  第一,建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的市场应变系统。高职教育要建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的市场应变系统,从市场经济需求出发,做到学校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统一,要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区域性,即服务区域经济;二是产业性,即根据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管理教育,使教育具有产业性;三是多样性,即市场经济是多方面的,适应它的需要的高职教育也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层次的;四是灵活性,即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数量、规格上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要努力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育机制,实行政府、企业与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要对接产业结构变化,及时优化专业布局。

  第二,把专业建在产业发展前沿。紧扣产业链,构建和创新高职课程结构体系,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办学,把专业建在产业发展前沿,把课堂置于行业企业中间,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堂与车间的互通。

  第三,构架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开展阶梯化专业技能训练;开展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生产现场环境模拟为中心,以岗位职业技能形成为主线,按照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综合实训中心、校外岗位实训基地的训练阶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先进性、开放性、共享性;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校内职业氛围。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11

  [摘 要]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和学校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抓实根本,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求实、创新,追求“实际、实在、实效”。坚持以人为本,有序管理,持之以恒,务求在深化素质教育进程中产生良性效应。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教育科研 管理 求实

  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是在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以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最终实现学校、学生和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活动。我们柯桥小学在世纪交替的近几年中,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与新课改的呼唤,在校本教育研究的管理上发扬创新精神,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把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推向了新的层次,积累了系统管理与从实开拓的可行经验。

  实践证明,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焕发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与时俱进,才能做到科研不息,发展不止。

  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

  教师管理是学校诸多管理要素中的第一管理要素,因此,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主体需要的满足和生命质量的提升,鼓励每个教师获得充分个性化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鉴于此,学校领导认为,除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外,在树立“以德立身、以身立教”的良好形象,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方面,还需要有新的发展和提高。为此,学校采取了“立足学校实际,立足教师实际”,以教推研,以研促教的策略,逐步构建了教研、科研、师训紧密结合,灵活、持久、经济、高效的师资培训活动管理机制。几年来,形成了三种“以校为本”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特殊培训方式:

  (一) “因人设学”的特殊学习方式。根据我校教师队伍庞大的实际,确立了“全面培训,形式多样;分层要求,面向全体”的培训思路。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了“围绕一个中心,确立两个目标,实现三项策略”的继续教育新机制。

  “一个中心”就是以新一轮课改理念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中心。 “两个目标”:其一通过学习,发展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使之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其二,通过实践,形成符合学校实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教育的管理模式。“三项策略”一是师训工作科研化。以研究课题为载体,开展逐层推进的系列研究,一个课题一个阶段,前后课题内涵紧扣,并呈递进状态,促使师训工作逐层推进。二是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内容从实,培训形式力求多样,适合教师个体的不同要求,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分层运作,使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培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科研、师训一体化。把校本师训纳入学校《“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研究》课题范畴,并与《“校本教研”实践与管理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实施紧密结合。

  具体说来就是建立了三个“载体”:

  1.以“初为人师工程”为载体,把新教师的成长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确立了“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有所成效,五年初成风格”的培训目标,并安排了相应的培训内容。

  2.以“而立工程”为载体,着手壮大中坚力量,促使他们冲破高原现象。培训的重点是提高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水平与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重心落在实践和行动研究上。

  3.以“名师工程”为载体,把34位县、市级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纳入学校“名师工程”,并制订了培养和发展目标。

  (二) “关注实践”的特殊行走方式。最有教育研究价值的问题,总是潜藏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离开了真实的教育教学现状,就不能有效地解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具体的关注教学实践的思路。几年来我们制订了《柯桥小学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开展了学科素质教育课堂结构模式的研究,形成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徘徊中创出了新路,也使学科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现实表明,研究的内容能够体现时代性、前瞻性、针对性,教学研究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如新课改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我校早在20xx年就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和《“小课题进班级” 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两个课题的系统研究,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专家组鉴定认为“研究成果居省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三) “教学反思”的特殊言说方式。教师是教学实践工作者,每天都在发生着动人的教学故事。讲述并反思这些鲜活的教学事件,写成案例,不仅帮助教师发展了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信仰和教学风格,而且也找到了得心应手、会讲、乐写的言说方式。

  倡导教师的叙事反思,一方面我们要求参与“三项工程”的全体教师,加强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反思教学实践生活,勤于动笔,如实叙事。另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即将几个重点研究课题再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或一个课题分阶段以若干个递进课题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研究。目的`是扩大课题对研究成员的覆盖面,既追求研究的深度,从中探索规律,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叙事、反思的机会。

  由于找到了符合教师成长特征的教育研究的言说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三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省市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教科研成果(论文)194篇,获奖157项,其中《人民教育》刊载2篇,全国级获奖论文3篇。20xx年,教师在县内外执教35节课,外出讲学71次。

  “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建设优质师资队伍,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他们完成教书型——教研型——科研型的过渡,开辟了持续发展的通达之路。

  二、发扬求实精神,追求“实际、实在、实效”

  教育科研,其价值在于求真。追溯教育科研历程,我校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到整合、从单一到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发现,在反思中改进,在总结中提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求真、求实,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根本,无论是起始、过程与归宿都必须追求与体现“实际、实在、实效”的价值取向。

  (一)研究的内容——教育中生成

  学校要发展,应该在教育运行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研究解决的起点,它的选择一要紧跟时代步伐,瞄准教改前沿热点。二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与遴选。三要符合学校校情。由于紧贴实际,所以也产生了实效。试举二例:

  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学生长期围着学科、课堂转,闭塞了他们的思路,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所学的知识得不到综合性的应用,抑制了学生学习的活力。于是,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扩大了第二课堂内涵,开展调查、研究、采访、社区服务等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校园生活进一步活跃起来了。在国家第八次课改前后,又相继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并列入教学计划。这不仅符合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而且符合了学生的学情:学习领域扩充了,思维活跃了,各类知识有了应用的机会,综合素质发展—了,使学校教育更具生气和活力。

  例二:学科教学的突破性探索。素质教育进课堂,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但大量的调查表明:对照新《课标》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其一是:学生学习中那种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主体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这一现象,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寻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与模式,上挂新《课标》,下联教学实际,使教育科研抓到点子上。

  (二)研究的管理——在教训中汲取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启动初期,课题数量不多,内容往往随大流,无个性,且管理松散。因而操作不规范,过程不扎实,收效甚微。学校领导开始关注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几年下来,终于柳暗花明,使学校内的教育科研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

  其一:强化管理机构。选定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主持教科室工作,聘用了几位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参与,并明确工作职责:组织课题研究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宣传教改信息,并做好校长的教育科研参谋。自此,教育科研进入了有序化管理的新阶段。

  其二:构建课题研究网络。我校规模大,立项研究课题多,一些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往往跨课题参与,负担重,精力难集中,研究缺少力度;同时,课题之间疏于沟通,效率不高。于是,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网络化”的新思路:以“一题为中心,多题作支撑”,把几个相对独立、互有交叉又相互呼应而促进的课题,织成课题研究网络,并明确共同的研究任务,以期实现“顾及共性,突出个性;协同研究,有机整合;成果共享,各取所需”的合力共进的目的(载于《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xx年第5期),实践中收到网络管理与协作实践的双重效果。

  其三:组建课题序列。我们从实践中发现有些课题进入研究网络略显牵强的弱点,悟出了一条新的管理思路,即一个总课题分解成多个子课题,总课题的结论来自所属子课题的实践。如《“文化理校”基本理念下,学校管理的创新研究》这一辐射学校全方位工作的课题,分解成8个子课题,内涵虽有交叉,但如此分类便于实施,要求抓住本质属性,各有研究重点,交叉部分,相机协同。这种总分式研究,符合学校实情,分线作战,殊途同归。

  (三)过程操作——扎实、踏实、落实

  计划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我校凡立项课题均事先制订实施计划,内容遵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准则,提出实实在在的目标与扎实的措施保证,并使前后计划,环环扣紧。要实现计划,过程操作踏实是关键。我们提倡在实践中探索,反对搬抄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对经验式;在探索中提炼,反对无为式。使课题研究过程做到真正落实。

  (四)全程监控——审时、及时、准时

  审时必须度势,更需要抢占先机。学校教育改革主要依靠教师群体的努力。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也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多年的课题研究使我们体会到“少数人搞得热闹,多数人作旁观者”那种教育科研冷热不匀的状态,不利于教师群体专业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新世纪伊始,实施了新的策略——组合了校内约40%的教师(70余名),开展校级课题研究,并相机辐射到全体教师。同时采取了“扩面”策略,使教研活动课题化,并遵循三条原则:①系学校立项课题某一侧面的延伸;②符合本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③符合本教研组教师与教学的实际和所任班级学生学情的实际。还提倡组内可以把研究主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教师自行选定探索内容与突破点。由于采取了这一课题研究的运作方式,教研组活动内容丰富了,使所有的学科专任教师参与到了教育科研的行列,形成了全校93%的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生动局面。

  此外,我们还规范了操作制度,各课题设立记载册,立项课题设置“课题研究管理手册”。学校及时组织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调查、座谈及阶段评估。这一系列及时的指导与监控措施,提高了课题操作的实在性,做到准时开题,按时结题,使管理转化为实际的效果。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12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务工作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理论根源、实践依据和群众基础。从财务工作的角度来看,邮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特别是从20xx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来,实践科学发展观更是成为邮政的自觉行动。近年来,邮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财务状况持续改善,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改变了主要依靠成本推动、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逐步向追求效率、注重效益的增长模式转变。

  通过有效发展和强化管理,并在取得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近三年中国邮政用于核心能力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每年增加,年均增幅达到18%。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成本中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对局所网点维修改造力度,努力解决对劳务工的历史欠账。

  二、近几年的财务工作回顾

  一是夯实发展基础。从20xx年年底开始,实事求是地消除了收入水分。通过资产清理,解决了资产价值和相关成本不实的问题。组织中介机构,开展期中财务状况审计,调查各种成本挂账,包括存货和已报废固定资产损失、往来账中悬挂的呆坏账、长期投资损失、报刊业务资金和存货损失等,并在核实基础上作了账务调整。此外,当时的国家局还先后组织了工程欠款清查、对外投资及附属企业清查、社保欠费调查、集邮品库存清理、储汇业务资金清查等工作,摸清底数后逐步加以解决。通过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各种历史遗留和积累下来的问题,邮政企业减轻了经营包袱,夯实了发展基础,全网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二是推进三算改革。为配合专业化改革和业务发展,从20xx年9月起,在速递和邮政储蓄专业实行了模拟核算和分账核算,进而又在全网开展了责任中心损益核算,损益结果直接用于部门业绩考核,搞活了经营机制,引导了企业的理性发展。推行全网结算。为了增强基层企业的成本意识,规范经营秩序,20xx年起先后在全网推行了一级干线运费、国际航空运费、国际终端费的`省际间结算等,有效遏制了低资费现象,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20xx年开始在全网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建立了邮政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预算目标的确定更加科学,执行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全网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是加强集中管理。从分营初的投资、折旧资金和银行借款的三集中管理,进一步扩大到核算、成本、资金的集中管理,从四级核算变为三级核算,减少了20xx多个县级核算单位。成本费用集中管理正在逐步推进,我们的目标是到20xx年,各省(区、市)成本费用集中管理的比例要达到90%。资金方面,各省(区、市)都实现了省内的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全网银行账户压缩了30%。资金集中后,各省(区、市)银行负债在减少,业务发展的流动资金投放加大,能力建设投入资金增加,周转更加顺畅。西部资金困难的省(区、市)普遍反映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大提高和改善了资金周转能力。一些财务状况较好的省(区、市),可支配资金明显增多,增加向集团公司存款。

  三、在以后工作中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效益观念。考核评价是集团总部引导各级企业发展导向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客观要求。在外部经济环境严峻的时期,更要关注企业的效益。要加快构建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各级邮政企业的正向激励,创建以效益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不断提高邮政经济发展质量。

  二是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防范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一道屏障。虽说邮政企业较少使用金融工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直接,但是,邮政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点也很多,比如营收款的及时缴交、业务资金的安全、欠费和库存的管理等。确保企业资金资产的安全是邮政对国家最基本的受托责任,也是企业财务部门最基本的职能。我们要顺应国家加强企业内控建设的要求,早作准备,积极应对。

  三是要强化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低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尤其在经济萧条时更是如此。财务部门要组织精细化的成本和损益核算,为业务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多维度的成本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降低无效和低效成本,发挥成本对业务的支撑效果,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业务有效发展。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13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指导方针。百色市地处广西省西部,是广西西部的重点发展区域。20xx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地级百色市。由于百色市的区域优势,百色市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为充分发挥百色市的区域优势,继续坚持完善和发展优势产业--生态渔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力争促成百色特色现代化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本文从百色市的渔业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对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百色特色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百色市;区域特征;渔业现状;产业化发展

  百色市地处广西省西部,具有十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东与南宁市相接,西邻云南,南接越南,北交贵州。百色市是广西最大的地級市,其总面积为3.63万km2,百色市总人口398万,共辖12个县(区、市)。百色市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百色市特殊的地理位置,百色市拥有雨热同季、降雨充沛、夏长冬短的环境特征。丰富的水热条件直接为各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百色市拥有丰富的河流资源。百色市拥有大水面800km2,其大中小河流共计149条,是广西内陆养殖水域面积最大的市。大型水库4座,百色水利枢纽、天生桥水库、澄碧河水库、龙滩水库。百色市丰富的大水面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其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百色市渔业现状

  渔业资源优势,据调查,百色市现共有鱼类91种,分别隶属66属17科7目。浮游植物83种,底栖动物18种,其中大多数的水生动植物为鱼类的天然饵料。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约有40种,鲤科有草鱼、鲢、鳙、鲤、鲮、鲫、鳊等;贝类有国家2级保护动物佛耳丽蚌,自治区重点保护品种背瘤丽蚌、多瘤丽蚌等;爬行类有国家1级重点保护品种,鼋(银鱼),国家2级保护品种,花鳗鲡,云南闭壳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红边龟)、大鲵(娃娃鱼)、山瑞鳖(山瑞、沙鳖)、水獭等;丰富的水域资源为百色市渔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当前百色市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道路集中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大力发展大水面渔业生产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百色市大水面渔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突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养殖空间增大。当前大水面渔业生产淘汰了传统的小网箱养殖,普遍改为大网箱养殖,极大地扩展了养殖空间,使得单位养殖产量得到了提升(由原来是单产160kg提升至235kg);全面推广使用了生态网箱套养技术。生态网箱套养技术原理为在原有的大网箱中增加小网箱,内层养殖投饵品种,外层养殖鳙生态鱼;因为不同鱼类的食性不同,饵料、食物残渣、鱼类排泄物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减轻了水体污染问题,有利于渔业生态平衡;企业牵头引导,促进移民增收。当前,百色市共有81家专业水产合作社,其全都采用了统一经营、采购、销售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原水产养殖单位的养殖成本和风险。龙头企业在渔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企业在资金、技术、鱼苗等方面给予了养殖户充足的支持,带动了大批养殖户发展网箱养殖。

  1.2 改造低产鱼塘,优化产业结构

  对低产鱼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养殖单产,带动池塘养殖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积极推广先进龟鳖养殖、鲟鱼网箱养殖、流水养殖、娃娃鱼养殖技术等,实现了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政府鼓励养殖户对低产鱼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使之面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良性发展。

  1.3 大力推动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打造休闲渔业基地

  休闲渔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续田东十里莲塘、德保百粤山庄等6个基地先后获得了“农业部休闲渔业示范创建基地”和“广西十大休闲渔业基地”等荣誉称号。依托渔业养殖基地,以食、钓、赏、购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延伸产业链条。广泛开展垂钓活动,继续鼓励和引导垂钓业发展。引入商家到库区一带为休闲观赏渔业提供渔具、饲料、饵料、水族器材等配套服务,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时尚文化活动,充分展现百色市的渔俗文化、渔乡风情和渔业生产方式。

  2 科学发展观内涵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追求是发展,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科学发展观与百色特色现代渔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就是要求百色市建立以人为本的渔业发展观,即是要以每一个养殖单位和养殖人员为本,以帮助养殖人员增收为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全面和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百色市渔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推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即是要在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中协调处理好各种产业需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视产业链条和发展环境保护,以实现生态渔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3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百色特色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百色特色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应当立足长远,优化渔业产业化发展布局,提高生态渔业科技含量,创新和优化生态渔业发展模式,打造百色特色现代化生态渔业产业,进而提高百色生态渔业产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1 构建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百色市各渔业养殖单位应当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确保质量、有序开发”的基本要求,构建其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体系。针对不同水域、地域规划相应的生态渔业发展重点区域,促使各养殖水域形成高、中、低端产业相结合的养殖格局,凸显生态渔业发展特色。

  3.2 打造品牌

  良好的品牌将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此,百色市应当打造属于自己的知名水产品牌。养殖单位应当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严格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申报”的思路履行相关流程,建立起“百色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牌。做到“四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标识,以协调各水产养殖单位联袂打造百色特色渔业品牌。endprint

  3.3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发展休闲渔业即是对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观和协调发展观”的响应。百色市生态渔业应当依托于渔业养殖基地,抓住“食、钓、赏、购”的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以休闲渔业促进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各生态渔业养殖单位单位可联合组织休闲垂钓活动,配备相应的钓饵、钓具以及各种水族器材,促进垂钓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渔业养殖单位可“因地制宜”,提供集旅游、娱乐、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生态渔业服务,充分展现百色市特色渔俗文化、渔乡风情。

  3.4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促进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龙头企业应当发挥好带动作用,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供给养殖户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切实促进百色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大水面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技术,将不投饵网箱养殖与投饵网箱养殖科学搭配,实现养殖与增殖相结合、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发展格局;在各个养殖单位中深入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等工作,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

  3.4.1 生态农田建设

  强化生态农田建设是发展稻田生态种养的重要前提,强化生态农田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选择优质水田。应当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溉方便的水田作为养殖地;增宽增厚田埂。应在春耕前开挖鱼沟的下层硬土,对田埂进行增宽、增厚和加固;挖掘鱼沟或鱼坑。在稻田田埂周围1m处挖掘“十字”或“井字”鱼沟,鱼沟深度与宽度宜为0.4m;在稻田田角或中心挖掘鱼坑为鱼提供休息场所,鱼坑深度宜为1m,面积宜为1m2;在进出水口设置栅栏,防止鱼逃跑;科学消毒与施肥。

  3.4.2 鱼种的放养与管理

  投放鱼苗:根据百色市特有的水产資源和环境,投放鲤鱼、鲫鱼、草鱼等鱼苗,鱼苗投放的数量需要根据稻田的大小而定。一般而言,稻田可投放200~800尾/667m2鱼苗。鱼苗投放前应做消毒处理(在3%~5%的盐水中处理5~10min);投饵:稻田中的水草、浮游生物、昆虫等是鱼类天然的饵料。为此,养殖单位可视情况增减鱼饵,常年可用的鱼饵有嫩叶、米糠、菜叶等。调整种稻栽培技术:选择抗伏倒力强的水稻作为栽培品种,施以有机肥(少施或者不施化肥,避免对鱼产生危害),稻田防虫可使用诱虫灯,尽量避免喷洒农药。

  3.4.3 全面规划,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部门应当围绕着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将稻田生态养殖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给单位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制定稻田生态种养长期发展战略,在百色市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稻田生态种养产业化体系;将稻田生态种养规划面积落实到乡镇村组或合作社,逐年、逐步加强稻田生态种养建设,努力将稻田生态种养发展成为百色市优秀的水产养殖模式。

  4 结语

  生态渔业是百色市的特色产业之一。百色市现代生态渔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和调整渔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最终打造百色特色生态渔业产业。

  参考文献

  [1]李健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现代渔业建设[J].中国水产,20xx(12):6-9.

  [2]黄淑艳,闵宪伟.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指导现代渔业的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xx(14):18-20.

  [3]徐汉涛.落实科学发展观聚力打造现代渔业[J].中国食品, 20xx(12):58-61.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 篇14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国务院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首次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概念,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博事业范围的拓展,更是在功能上强化了文化传承和公众参与的性质。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做出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为我县文博事业迎来了新的提升期。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我们要扎实做好我县的文博工作,促进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朝着文化遗产要有尊严、文化遗产要融入社会、文化遗产要惠及人民的目标,顽强拼搏,锐意进取。

  做好文博工作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文化遗产事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内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大力宣扬文博工作的重要性,使文化遗产事业享有它应有的尊严。

  做好文博工作要准确把握发展的机遇。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形势和我县文博工作现状,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是我们深入推进文博工作,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这既给我们的文博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

  做好文博工作要深刻领会发展第一的要义。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实现我们13亿人民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同样,也只有发展才能突破文博事业所遇到的各种瓶颈,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做好文博工作要要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增长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深化以博物馆免费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增强文化遗产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推动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

  今年是我们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提到的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总体目标的第一步,即到20xx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打好攻坚战的.一年。因此,结合我县的文博工作的形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扎实推进普查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打好我县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的攻坚战,确保在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野外实地调查工作,第四季度顺利转入普查第三阶段工作,着手普查资料的整理、复核、验收、汇总并建立数据库,及时公布普查成果。

  要拓宽普查工作领域,贯彻落实省普查工作质量会议精神,加强开展水下文物陆地调查,紧紧抓住普查进度和质量控制这两个关键环节。要落实责任,做好协调,确保第二阶段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时要坚决杜绝因追赶进度而忽视质量的情况发生,也要重视做好对新发现文物的保护。

  (二)切实完成迁建工作。做好滩坑库区涉淹范围内的文物保护项目工作,完成县保陈坦庵古墓葬整体工程的验收工作、审计工作、结算工作;完成挡土墙整体工程的审计工作、结算工作。同时动员陈氏家族自行集资、出资美化陈坦庵古墓葬周围的环境,拟在墓旁周围山坡上植树,栽下濒危树种红豆杉、珍稀的阔叶桂花树、长青的樟树、翠柏等,为库区旅游增添一分光彩。

  (三)着力提高管理水平。

  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加强博物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完善免费开放运作机制与配套措施,积极应对免费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着力解决提升服务质量、繁荣展览活动、提高展陈水平这一事关博物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积极配合博物馆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从而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和贡献率,使畲族博物馆能够更好地惠及大众。

  (四)认真抓好业务建设。开展畲族文物档案建设工作,20xx年逐步根据规范,将畲族藏品的档案资料与实物接口,将数据录入文档,建立尽可能完备的畲族文物档案数据

  (五)开创文博工作新局面。博物馆不仅需要对展示内容、普及教育等进行宣传,也需要对博物馆性质、功能、形象加以宣传,使博物馆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博物馆的公益性质、社会教育的功能为广大市民、企业界所了解,使博物馆的资源能够为更多的人服务。因此,要牢牢把握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和5·18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纪念日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通过展板等形式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文博保护的良好氛围。

  我们相信,只要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全馆上下继续团结一致、坚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有信心去迎接新的挑战,去战胜新的困难,去创造新的成绩,努力推动我县文博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由小编海洋陆地整理的文章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科学发展观   论文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