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文档网天涯何处是归途

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推荐】家庭教育论文15篇

2024-07-31 14:05:36 教学资源
【推荐】家庭教育论文15篇由网友墨染青衫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推荐】家庭教育论文15篇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推荐】家庭教育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庭教育论文1

  【摘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作为最小的教育单位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思想道德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我们主要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两个方向出发,对家庭教育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学生德育 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学校中的其他不正确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只要在中学的课程中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诸如孩子早恋等行为也不进行监督,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阻碍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察觉到的,导致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宿舍残害事件的发生大多都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中学阶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

  二、如何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德育素质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只看成绩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首先做出转变,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若与孩子产生不同的见解不能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应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帮助孩子思考他们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选择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长的教学观念不能存在传统的棍棒教育,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家长应当适时的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通过正确有效的沟通来确保孩子走正确方向和道路。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慧.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研究[J].速读(中旬),20xx,(11):233.

家庭教育论文2

  一、前言。

  关键期即人类某种行为技能与知识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也最易受影响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会获得就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的重点,覆盖了儿童发展的多数关键期,且父母还可以针对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关键期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做的准备。

  (一)物质准备。这里的物质准备主要是指为保证儿童关键期的良好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怀孕后期3个月到产后5个月。母亲怀孕后应多吃高蛋白质和含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两岁以后给孩子吃些杂粮干果等;炊具应使用铁质。完备的大脑结构是信息加工的保障。

  “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儿童时期正是早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期,因此应加强体育锻炼。在儿童早期,将体育教育放在首位是科学和恰当的。

  (二)心理准备。父母应该为了抓住儿童发展关键期做好心相应的心理准备,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形成正确态度并且学习相关知识,为塑造儿童良好性格与成长氛围创造条件。

  1.提前准备要细心。年轻父母在准备要孩子或刚有孩子时应提前充电,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手眼协调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开发与训练有一定了解。

  2.认真引导有恒心。幼儿时期的发展快速而复杂,如语言、行走的发展,因此持之以恒的动态引导十分重要。

  3.注意保持平常心。经研究表明,人的成长呈波浪式,故在孩子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的时候,家长要表扬但不要得意忘形,如果孩子的变化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标准也不要太失望,要做到能时常鼓励,时刻保持平常心。

  三、儿童关键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注意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开发注意力的关键期在幼儿学龄前3-6岁。注意力非天生而在于训练,儿童的注意力不好,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另外,影响注意力发展的原因还有儿童的身体健康条件,体弱多病的儿童容易注意力低下。注意力是可以通过培养加强,家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很多实践和研究证明,孩子对目的越明确,注意力就越容易持久。

  2.培养兴趣;兴趣是注意力的先导,所以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尤为重要。

  3.劳逸结合;一段时间学习后应有自由活动时间。

  4.创造安静的良好环境;为孩子学习尽量提供安静环境,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应尽量不要观看这类容易让孩子分心的东西。

  (二)记忆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记忆是指人们过往的生活经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学龄前的孩子能记住直接经验和部分的间接经验。父母训练记忆力可从生活环境中培养。先记住父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再让孩子识记饭菜、动物名称等。另外,记忆力和注意力紧密联系,因此注意力和记忆力应该进行协同训练,一变对事物施以注意,一边加强记忆。

  父母要充分把握儿童记忆力关键期就要了解增强记忆的规律:

  1.注意集中。记忆时聚精会神,不受外界的干扰,记忆痕迹才容易在大脑皮层印刻下来。

  2.兴趣浓厚。儿童认为无趣的知识不易被记住。

  3.理解记忆。当记忆材料的语义特征易于理解时,才更容易被记住。

  4.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记忆应及时复习。

  5.最佳时间。上午9到11点和下午3到4点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机,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学习材料。

  (三)数学能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数学能力也称为逻辑·数学能力,即是推理、运算能力。数学能力基本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在儿童18个月左右,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2岁半左右,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的关键期在5岁左右。所以在5岁左右父母应及时教给孩子数学概念。

  在此大好时机,父母应该做的有:

  1.提供给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机会。比如诱导孩子数一数从旁边开过的汽车数量,用尺子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2.帮助孩子形成数的概念。首先要让孩子区分“1”和“许多”之间的区别,学习10以内的点数和序数;认识相邻的数并理解相邻数之间的联系;以及数的组合与分解。

  (四)语言能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研究发现,2-3岁是孩子学学习口语的关键期,此时应对孩子的听觉加以有效的刺激。但语言的发展是分阶段的,父母要抓住各阶段重点进行培养。

  0-1岁是语言学习的预备期,这个阶段孩子主要是语言感知阶段,父母应该经常让孩子辨别不同的声音,和孩子说话并重复纠正孩子的发音。

  1.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多听、多看、多想、多说,鼓励孩子的模仿。

  2.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说积极正面的词汇,少说负面、粗俗的`词汇。

  3.培养孩子的说话方式,在父母用语言传达对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其实也是对孩子说话方式、行为能力的养成,对待孩子要用温和有道理的方式进行对话,同时注意对待孩子行为的标准要一致。

  4.尽早开发第二语言,这个时候的儿童语言学习快、压力小、对新事物接受度高,可以在这个阶段为孩子创造双语的语言学习环境。

  大多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敏感和强烈好奇,即敏感区,为了能够使孩子的特殊才能不受到抹杀,父母应该注意做到:①不对问题设标准答案,不约束孩子的思维,积极的顺应孩子丰富的好奇心,积极的与他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创造一个权威小的家教环境。②使孩子广泛的接触社会和自然,培养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以便找到孩子的敏感区。

  四、结束语。

  关键期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但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是不断动态循环,向前发展的。父母想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儿童,只有抓住每一个关键期,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发展的潜力,增强儿童的智力。

家庭教育论文3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而家庭教育方式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原因和改善策略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家庭教育

  一、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

  1.课前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课前学习习惯存在的不良问题首先便是难以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的积极影响是广所周知的,可是小学生基础知识不多、学习自觉性也较差,课前预习工作实施起来仍然难度很大。其次便是上课铃响心却难以收回,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通常会在课间进行一些剧烈的活动,追逐打闹使得情绪和身体都很难再短时间内得以平复,等到上课铃声响了便很难把心及时收回到课堂上来。

  2.课中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听课方面,由于小学生的精神集中时间相对比较短,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周遭环境、事物的影响,容易做一些小动作、东张西望严重影响听课效率;其次是课堂上的发言情况,有些学生对课堂提问表现的极为积极,,有些学生对答案没有信心便悄不吱声,有的同学虽然内心有回答问题的欲望,可是胆小要么不敢举手要么回答声音很小;最后是与同学的课堂合作情况不好,如今小学生中基本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精神,不怎么喜欢与同学一起交流合作。

  3.课后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生课后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小学生不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据了解很多小学生写作业的时候,家长都会陪在身边,帮忙看、读题目、叮嘱他们字迹不要潦草或者坐姿要端正之类的;二是小学生几乎不会自己去检查作业,这个学习环节都是家长来代替完成;三是小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大部分的小学生回家写作业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的,他们很少积极主动的`离开电视机自觉的去想要完成家庭作业。

  二、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

  1.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一个孩子其成长发展的情况怎样,很大情况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但从笔者的调查结果看来,对孩子教育不上心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不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在孩子们面前不注意收敛自己的坏习气,把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传染给孩子。很多家长虽然知道要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是自己却没有带好头,没有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还有一些家长在生活中过分宠爱孩子,不利于之后吃苦耐劳学习习惯的养成。

  2.家长的文化程度

  直接监管孩子学习的家庭人员的文化程度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他们拥有良好的文化教养,那么对于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若是他们自身都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陋习,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肯定会是很大的。父母亲外出打工无法监督自己孩子学习生活这已经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留守儿童”在此一方面的学习问题较为突出,他们的学习通常是在爷爷和奶奶的看管下进行但这个阶段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高的并不多。

  3.家庭精神氛围的影响

  虽然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家庭中的精神氛围也事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家庭精神氛围即整个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的为人处世风格和价值取向的融合而表现出的一种整体家庭风貌。这种整合后的精神氛围对整个家庭之中所有成员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对处于小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孩子来说影响力远远大于家庭中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三、通过改善家庭教育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很多家长便想错误的认为家长主要负责孩子的监护责任,而孩子的教育责任则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其实,相比于学校与老师,家长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虽然小学生大部分的是时间实在学校度过的,可是父母与家人才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孩子对生活学习中很多事情的认识、了解,都是通过自己的父母得知的。所以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是成长的避风港,是人一生中所处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因此一个家庭的风气对中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会受到其家长的正确的引导和熏陶,便会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相反,一个生活在充满陋习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必不可少的会被家中的不良风气所感染,养成一些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坏习惯。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

  孩子学习教育不仅仅是校方的责任,家长需要对学校方面安排的学习任务,布置的工作全力配合,全力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平时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定期与老师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状况。达到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了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的局面。

  四、小结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孩子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身处小学阶段的他们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时机不遗余力的做好家庭教育,培养出孩子优良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晓.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20xx(5)

  [2]刘晓燕.从家庭学习谈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J].教育教学研究,20xx.6

家庭教育论文4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又何尝不是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最为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社会教育要坚持十几年,对孩子而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十几年的社会教育中,如果能在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风气正派、老师认真负责的学校完成,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时候,因为存在一些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也许只能在一个教学设施一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风气也不是很好的学校就读,作为家长,担心是必然的。如果是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孩子上学前的以及上学后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龄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也正是如此,才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能通过家长日常的言行熏陶,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学习的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开始上学后,在积极的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上期望中的优质学校,也能在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好成绩。

  今天家庭教育的三大变化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一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资”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不少家长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孩子需要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其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影响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比例则不大。而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比如:网吧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会发展的动向,社区的一次活动,社区人情的生活习性,社区发生的某一事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只寄希望于社会教育。而放弃了家长肩负的教育责任,这样首先会影响到孩子形成正确的习惯。如果是这样,孩子就算到了一所上好的学校,也会因为这些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影响到自身的学习成绩。身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有个好的出路,那就要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职责,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责任,这是新世纪中构筑并形成的一个优良局面,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和学校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我们是教师!我们爱学校!我们更爱自己的职业!”

家庭教育论文5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来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弊端日渐显露,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相关方面进行比较并对所形成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家庭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家庭;教育;比较

  一、引言

  现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不同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正如我们所知,家庭是孩子成才的起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的竞争也是家庭教育能力的竞争。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的不断开放,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外来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下,弊端日渐显露,因此,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社会中,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独立,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担负着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期望,是整个未来世界的主人。父母是否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及是否关心孩子的发展方向,都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一个能够管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成功地支撑起自己家庭的人。”正如中国儒家学说所论述的,家庭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把国家兴亡和教育联系在一起。英国思想家JohnLocke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成效的比较

  美国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参与了家庭事务,他们逐渐就拥有了市场经济思维,十八岁之后他们就独立于父母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靠做兼职挣钱来支付他们额外的开支。从那些实践活动中,他们积累了许多促销方面的管理经验以及如何与顾客交流,知道了金钱的来之不易,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在中国,孩子们是家庭的中心。孩子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正如中国的一句常言所说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虽然在考试分数方面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做得好一些,但是中国的孩子,被动地处理问题,依赖他人,社交能力差,责任感差。这些性格特点从大体上而言,与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有关。

  四、家庭教育进程的比较

  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家庭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就像学校教育,它有自己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1.教育目的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适应多样化的环境,教孩子们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这种期望不是那么的高。它不是无形的幻想,而是实际存在的,容易把握的。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而不是追求高文凭,令人羡慕的职业之类的物质方面的收获。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支配下,孩子们也提升了自我决定意识和自信能力。与美国相比,中国家庭更趋向于把孩子培养成材,希望他们有前途,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们集中精力于学业方面的学习,还有孩子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艺术培训。最终,创造性被制约,这个上天赐予的天赋被扼杀在摇篮里。

  2.教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注重孩子们在体格,认知,语言,情操方面的协调发展。例如,当家长去图书馆的时候,他们喜欢带上孩子,刺激孩子对新事物的求知欲。让孩子们接受环境的熏陶。在情操方面,他们引导孩子认知音乐,油画,舞蹈,文化,跟他们一起去博物馆,文化展览馆,鼓励他们参加创造性的活动,使他们感受自然,发现奥秘。

  虽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划分为四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和美学,但是当孩子们到了上学年龄,智力却处于压倒一切的位置。在体育方面,父母总是更关注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不让孩子遭遇疾病,危险。在智力方面,他们买很多有教育价值的书,然后教他们读书,写字以及算术技巧。当孩子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父母又趋向于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买大量的课外练习册以帮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在审美观方面,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特殊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一窝蜂似地把儿子,女儿送到画画班,舞蹈学校或者请家教教孩子学乐器。一方面,这种做法忽视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这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开支。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这两个国家对智力的不同理解。当孩子们回到家了,中国的父母总是问:“你今天认真听老师讲的内容了吗?”或“你今天得了多少分啦?”然而,美国家长问的是:“你今天在学校问了老师什么问题呀?”或“今天的'课有趣吗?”

  3.教育方式的比较

  在美国民主的教育方式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孩子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事务。父母鼓励孩子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允许他们不接受自己说的东西而保持自己的理解。父母是孩子的朋友,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不仅仅是向孩子学习一些东西,而且还对此感到自豪。孩子们的隐私也完全受到保护,不经允许家长不会进入孩子的房间,他们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孩子们的社交活动。

  在中国,孩子们几乎没有发言权。家长认为家庭事务是大人的事。孩子们应该做的就是遵从家规,顺从于父母的意愿。家长似乎是家庭中的权威,于是代沟也易于产生。孩子总是感觉父母不可理解。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很多交流障碍,家长把一切都归结于社会环境与孩子成长之间日益增长的复杂化。根据福州教育学院心理健康委员会对1664个学生家庭的调查数据,偶然的交流占31.4%,有意的交流占2.7%。孩子上一二年级的家庭占77%,孩子上三四年级的家庭占60%,孩子上五,六年级的家庭占的比例不到50%。

  这份调查也证明了许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感到很焦虑这个事实。其中,46.1%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更成熟了,14.2%的家长认为很无助,13.2%的家长认为他们无言,6%的家长认为很难跟孩子交流,61.4%的家长感到很安心、舒适、高兴。这对发展孩子的好习惯、性格、青春期健康心理都很不好。孩子们的自由总受到家长的侵犯。例如,他们的书包、日记总是被父母搜查。

  五、产生不同家庭教育的原因分析

  同样是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十分关注家庭教育,为何这两个国家仍然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显著的特征呢?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原因:

  1.这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

  美国被认为是一个有着广阔的地域却简短历史的国家,的确,它只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过去的四个世纪里,大约五千万人移居到这个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于是其它国家开玩笑地称它是“融炉”。由于这种多样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能很容易地接受新想法和新文化,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因此,发展的空间相对更大了。

  相反地,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被许多传统和习惯所限制。特别是封建观念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以至于保守的、自闭的想法在文化观念中占大多数。

  2.经济体制

  美国拥有先进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更多的机会,更少的生存压力,美国拥有一种比较完善的雇佣体制。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人们不必一生都从事一种职业,由于那些因素,美国人有更广泛的选择工作的余地。在找工作方面他们也很开放。他们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他们的工作都是平等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它有像上海、北京、大连那样的大都市,但有许多人仍处在贫困线上。中国处于一个学历优先的社会,生存压力非常大,人们把所有的生活都寄托在工作上,找工作的范围非常窄。家长认为学习上的成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追求一生稳定的好方法,也是理想生活的必需。因此,他们的教育中心就是孩子们的成就。

  3.不同的价值取向

  美国人珍视他们自己的个性,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他们注重个人利益,拥护个人发展和自我认识,这就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根据这种价值,父母倾向于把孩子和他们自己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孩子的自我价值是建立在父母对自己意愿、兴趣爱好尊重的基础上的。

  在中国推崇地是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在中国的哲学中,个人价值服从于整体利益,父母丢弃了自我感,重视孩子的“自我”。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肩负着他们的希望和生活的未来。他们往往为自己的子女设计现在和将来。

  4.不同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是理性化的。美国家庭用最基本的理性原则对待孩子,培养孩子的义务和其它的社会义务一样。相反,中国人崇尚道德,家教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对孩子的义务是整个家庭而不是社会的。

  六、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理念,在保持我们优势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注意平等和民主,在教育内容上把知识和实践归于同等位置。我们应该更有助于建立孩子们的自我信任和独立,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更适宜于我们传统社会发展的需要。

  常言道:“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为了中国更繁荣发展,我们必须尽我们的能力为祖国的花朵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肯定要从家庭开始!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xx.

  [2]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刊社,20xx.

  [3]王恩铭.美国文化和社会[M].航空工业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论文6

  1问题的提出

  教育选择是指作为选择主体的农村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消费过程中对不同教育的选择,包括对学校类型的选择和学校质量的选择,其中的学校类型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质量指的是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别,也就是优质教育和一般教育之分。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农村家庭对学校质量的选择,即对优质教育的选择。因为学生能否成功选择优质教育是影响其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者自幼接受的教育质量不仅影响其当时发展水平,还会反过来影响其后期能否有更大的教育选择空间。影响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因素除国家、社会层面原因外,农村家庭资本也在其中。家庭资本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相对于文化、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程度也是最深的。因此,本文将从经济资本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影响机制着手进行分析。

  2经济资本的劣势导致农村家庭在优质教育选择中处于不利处境

  教育选择包含不同形式的教育选择,表现为对优质学校教育的选择和对校外优质教育的选择。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农村家庭由于经济资本处于劣势地位在两种教育选择中都处于不利境况。

  2.1农村家庭的弱势经济资本使其在校内教育选择中错失“优质教育资源”

  笔者以重庆某市郊重点完中的高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2%。由统计结果来看,98人中,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比例为3:6.8。对于一所处在市郊且更靠近农村的高中来说,农村生源不应低于城市生源,但为何出现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2倍之多的现象呢?这与优质教育资源累积效应极大相关。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效应是指,一个学生前一阶段接受的优质教育会对他下一阶段接受优质教育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累积效应可以分别从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首先,就城市学生来说,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教育中存在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无论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基础教育向来是城市远优于农村。因此,在整个教育阶段便出现城乡教育水平巨大悬差,这样从整体上城市学生的优质教育累积效应便产生了,于是会出现上面所展示的城市学生是农村学生2倍的现象。其次,就农村学生的情况来分析,也可以证明这种累积效应。不仅是对高中教育的选择,就是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农村学生也处于劣势。“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723万名,其中农村考生人数为398万名,占报名总数的55%。”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镇。但是又有多少农村考生可以获得优质高等教育选择的机会?一项200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当时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均等,理论上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比例也应均等,现实情况却是1∶4.65。”布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调查不同社会阶层学生的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时发现,“社会地位最高身份的学生独揽最高学府;对于社会出身低的学生而言,上大学则是以专业选择方面受限制为代价。”可见,经济资本处于劣势的农村家庭也难以进行优质高等教育选择。本文调查的学校作为一所完中,高中部在进行招生工作时一般倾向于接纳本学校初中部的优质生源。在所调查的30名农村高一学生中,有15名是从本校初中部直接升上来的学生,而剩下招收的15名农村学生则来自外校。这15人当中有10人都曾缴纳过赞助费,而且有8名是在初中阶段缴纳过,有2名是在初中和小学阶段都缴纳过,他们缴纳赞助费多是为了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小学。由此可见,这10个农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接受优质教育的经历对他们现在能够进入这所重点高中是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的,也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积累效应。

  2.2弱势经济资本难以支撑农村学生进行优质的校外教育选择

  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别人在前进的时候,自己如果原地不动,那就是退步。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也懂这样的道理。他们每一位总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再接受一些额外的教育来提升自身的水平,于是便出现了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行为,譬如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寒暑假课外辅导等都是家庭进行校外教育选择的对象。笔者曾通过调查暑假培训机构了解城镇和农村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状况。在重庆市某县,当地的教育培训机构对于国家课程每科培训费根据班级人数不同价钱也不等,比如学生容量在5人到30人之间的大班,则每人每科培训费用是800元;而班级容量在5人之下的小班,则每人培训费用是1200元。而且每名学员至少选择两科学习,如此高额的学费下,竟吸收了不少学生,仅笔者所调查的一家培训机构便招收200多名学生,而整个县城拥有15所培训机构,除此之外还有在职教师举办的培训班,粗略计算,将近有500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课外培训,而这仅是普通文化科目的学习,并不包括艺术类等培训机构的招生在内。对比上述城市家庭的校外教育选择,乡镇农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选择方面,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调查重庆某镇时,该镇仅有两家课外辅导机构,却遭遇招生不足面临“倒闭”的尴尬局面。其中一家机构为吸引生源,将学费800元改为学费400元,学费降至一半,却仅有8名农村学生参与报名,而另外一家机构则直接将学费降至300元,才吸引43名农村学生就读。暂且不论各个培训机构的教育质量良莠不齐,单单从学生培训人数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农村子女限于经济压力,很少有能力参与课外培训,即农村家庭限于家庭的经济资本难以为子女进行学校之外的教育选择,更不用说优质的校外教育选择。上述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校外教育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间接反映出家庭经济资本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城市家庭经济上的宽裕使得他们会预留出专门的一部分资金作为孩子的课外教育支出,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样的一笔支出成为他们无法消受的一笔额外支出,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农村家庭无力承担其孩子的校外教育成本,使其像城市学生一样接受校外教育辅导,而继续难以进行优质学校教育选择,最终导致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对于校外教育选择和学校教育选择,农村家庭由于弱势经济资本都处于劣势地位。

  3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资本在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中起着非常大的制约作用。从表面看,是农村家庭弱势经济资本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失败,然而这仅仅是事情的表象。是什么导致经济资本能够在一个家庭的教育选择中发挥如此重大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才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使得城市学校的建设无论硬件或者软件整体上远远优于农村学校,这样便赋予了城市家庭的学生“得天独厚”的优势,优质教育的累积效应一开始就“眷顾”着他们,而远离农村学生。另外,地域发展不均衡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城乡发展不均衡尤为突出,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上,面对城乡差距,农村家庭经济资本方面普遍不如城市家庭。在这样的现实之下,一些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虽然表面上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都有入学资格,但是高额的“赞助费”“择校费”的制度设计客观上将在经济资本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家庭学生拒之门外。也就是说,在起点不平等的前提之下,机会的平等只能是假的平等,失去其现实意义。

  总之,国家教育政策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倾向和优质学校高昂择校费这种门槛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家庭进行优质教育选择的道路被彻底封死了。因此,消除学校高昂的赞助费、缓解和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改变教育中的“城市中心”倾向等诸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才是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正义和解决农村家庭在教育选择中不利处境的根本之道。

家庭教育论文7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目的因为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水平的不同而差别凸显,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所接触了解的家庭教育情况,大部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总体素质是可取的,因为家庭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做人处事方面,地位功不可没,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对接过程中的差异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大部分依然以“考分定前途”的情况下,家长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总是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期望孩子成绩优秀,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又给孩子报各种艺术班;期望孩子将来成为各种成功人士等等,这也会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化,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子女在思想品德、待人接物、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培养。有数据显示,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80%以上的家长能够主动与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庭中也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言行,以防孩子放松学习而落后于其他同学。总体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与之对应的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围绕子女如何提高智力来展开,重心在于培养健康成长、团结有爱、活泼快乐的三好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加,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围绕升学展开家庭教育,重点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升学几率,如何进入大学学习为主。但是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所面对的问题和任务更为复杂,差异性也更为突出,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和协调,心理适应等能力,还会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有关职业规划、恋爱、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大学,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但是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却有所失衡。子女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多年,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因此子女可以独立学习和生活,管理责任应该由高校来承担;还有些家长,觉得由于高中阶段,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管理过严而本着“弥补”之心,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只注重于物质条件的支持,其余则放手不问;还有一些家庭由于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等问题而无法顾及子女的大学生活,或者原本就不关心。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与父母的沟通上,没有了原先每天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只是一种远程式的沟通,主要通过电话、短信以及各种新媒介,因此,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愿望,渴望独立处理问题,但是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但很大程度上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却又非常渴望与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希望能够给予自己鼓励和勇气。但是在多数学生身上,高校期间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或失衡的状态。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多少显现出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缺失,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对于工作的思考和教育方法上需要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2.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高等教育经历重大改革,经过新世纪十五年的发展与变化,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但也引发了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学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下降、就业困难的窘境等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学生切身利益之间产生矛盾;社会大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接受新时期的各种新兴思想的冲击与挑战,一直所传承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实际产生矛盾;校舍的不断扩建、专业设置的增多、人数的增长,使得学校急剧扩张的背后与教育资源紧缺之间产生矛盾;新思想、新问题、新困难的不断涌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有体系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从而产生偏差和矛盾;学生日益变化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困惑与辅导员老师多年的工作经验之间产生矛盾;全社会层面,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之间产生矛盾。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教育的滞后。

  3.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的缺失和不足我们根据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家长,将其简单分为:

  1)专制型。专制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长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制定的规则,较少对孩子表现出肯定态度,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一部分家长经济情况、社会地位较好,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综合素质较高,但对子女的管制非常严格,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所以时常会有“虎妈”或者“狼爸”这样的称呼。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子不教,父之过”的影响,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而且尤其是对子女的人生规划、工作、婚姻横加干涉与限制,又往往以子女年纪小,缺乏社会经验等为借口,要求子女绝对服从他们的一切计划。总体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后,他们教育方式的短板之处就会开始逐渐显现,但他们始终坚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确的。这一类的子女经常表现为依赖、无主见、缺乏独立性、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事能力上也容易出现障碍,这样不仅耽误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掩耳盗铃地使之错失了健康的成长机会。

  2)溺爱型。溺爱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过分宠爱、姑息迁就,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前“95后”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人物,这类家庭一般生活富裕,经济优越感强,为人处事高调张扬,社会地位较高,权倾一方,高官厚禄,孩子前途无忧。同时,家中隔代溺爱,孩子由祖辈培养长大,各种复杂环境造成祖辈的过度溺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这种家庭教育中培养出的孩子普遍性情高傲、任性、缺乏责任感,容易脱离群体。每年的高校报道日,总能看到全家出动,大包小包陪伴孩子报道,家长忙前忙后,而孩子却在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景象。

  3)无为型。无为型是指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无能为力或者无所作为,孩子享有很大的盲目自主权。这类家庭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以贫困居多,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除了朴素的情感付出,能够吃饱穿暖,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外,对于其他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在学生的初高中阶段尚可交流,进入高校后,因子女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家长更加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遇到问题,不仅双方无法沟通,反而会形成严重的代沟,心理封闭状况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把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他人,严重的还会对社会产生报复的心理。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是非观念淡薄,社会经验匮乏,容易走上极端的犯罪道路。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严肃又意义深远的话题,每个家庭因其环境、教育方法的不同而培养、造就完全个性不同的孩子,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虽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但是巨大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缺失,只有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协力,才能共同承担起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重任。

  二、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家庭教育在学生大学阶段的缺失让我们学会反思:在新时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的变化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推动进一步的改进?笔者从高校、家庭以及学生层面提出思考,以寻求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正行着伟大的变革,在巩固提高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家庭教育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进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社会组织,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层面:主动密切同大学生家庭的关系,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笔者所在的单位,就有一套完备的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沟通的有效机制:《知心工程工作手册》,学院严格规定了班主任的“十必谈、十联系”的谈话制度,尤其指出,学生在出现夜不归宿、无故旷课、受纪律处分、心理异常、学业困难等等情况下,必须与家长进行情况通报,并做好相应的谈话记录。这样有效地打通了家校之间沟通不畅的症结所在,更好地落实了以学生为本、以成长为重的理念。定期召开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努力建立一个以高校为核心,以学生为纽带,以家庭为网结的庞大的网络系统,利用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机制,向各位家长通报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设想。逐步在这个网络系统之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大众媒体四个因素融为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效整体。

  2)家庭层面:家长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努力建立教育子女的现代意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家长与子女之间多沟通,多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有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子女往往健康活泼、性格开朗、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而成长。而家长也通常是用鼓励、谈心等方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家长努力营造的民主、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会有助于子女积极阳光的面对人生,有助于培养从容向上的健康人格,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前几年,辽宁省教育厅就开展过“千名辅导员进万家”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打开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新渠道,架起了双方互通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弥补了不足;近日,江苏省无锡市几位家长在大山中办“私塾”,家长自己当老师,用独特方式探索孩子成才之路。这些现象都在表明,新的社会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虽然处在探索阶段,但终是已经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

  3)学生层面: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只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含义是指教育的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根据教育主体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和自律的活动,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

  三、结语

  为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因其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家长的观念在提升和转变中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寻求成长和进步,最终形成较高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能力,才能确保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

家庭教育论文8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即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后天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的影响。个人在童年阶段所接受的来自母亲的家庭教育,更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 家庭教育 母亲形象

  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初始阶段,更是个人性格形成的起点。一个人于童年时期接受的家庭教育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作家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则会对其日后的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方式,想象能力,情感态度,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均源于作家的先在意向结构。所谓先在意向结构,就是作家在创作之前的意向性准备,即写作的心理定势。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决定作家的先在意向结构的是其在童年时期的遭遇,包括个人无法选择的出生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及之后个人所遭遇的必然和偶然的快乐,不幸,痛苦,幸福等等,这些对幼小生命的折射,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结构的核心。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日常言行对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本人以鲁迅母亲的相关经历出发,探究其对于鲁迅性格形成及日后作品的影响。

  一、坚韧刚强的母亲和年幼早熟的鲁迅

  鲁迅曾说过“我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年,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①正如他所说,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位非常不平凡的女士,她培养了中国三位文化名人。周建人说“她性格开朗、宽厚,无论我们怎么顽皮淘气,也没看到她真正动过怒,总是那么和颜悦色,无论后来家里遇到什么灾难,她从不愁眉苦脸,总是那么坚忍刚强。”②坚忍刚强,正是鲁迅母亲性格的聚焦点。

  鲁迅母亲出身于名门,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未能进学堂读书。可私塾先生给她的兄弟上课时,她就站在旁边听讲,以这样的方式坚持了近一年。随后囿于旧习,家里长辈不让她听了,她就自己自学,找书看,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自修到能够识字的水平,从此常常阅读书报以自娱。鲁迅母亲年轻时命运多舛,灾难不断。长女早夭,公爹入狱,后又丧夫丧子。她扛下了这一切,苦苦维系着风雨之中摇摇欲坠的家庭。甚至当长子鲁迅决定离开自己,到异乡求学时,她都能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含泪叮嘱儿子:“俗话说‘穷出山’,你要争气”。鲁迅母亲性格中的坚韧刚强不仅仅体现为能承受生命中的不幸,还体现为敢于对封建礼教中的不合理的规定进行抗争。

  鲁迅留学日本之后,来信要母亲剪发放足,她便听儿子的话,不再裹脚。这种行为在封建卫道夫看来是伤风败俗的事,同族叔公周椒生骂她是“南池大扫帚”,即败家荡产的扫帚星,椒生的儿子周伯文甚至恶毒地说,某人放了大脚,要去嫁给外国鬼子了。她听后冷然回答“可不是么,那倒真是很难说的呀。”①表现了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刚毅品格。

  二﹑鲁迅文学作品中矛盾的母亲形象

  创作心理学家认为,作家的创作心理的形成是源于创作主体的生活经历,情感积累,日常心理包括无意识等等的基础上产生的。作家的创作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方面。

  鲁迅作为长子,因而比其他兄弟更能了解早年守寡的母亲在抚养幼子的过程中心中暗藏的无奈与悲哀。因而在其文学作品中,才能塑造出诸如祥林嫂子,华大妈,单四嫂子和夏四奶奶等等亦感人亦让人心生怜悯的母亲形象,鲁迅还在多篇作品中写到寡母失子的悲痛。鲁迅尖锐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中以男性为中心的荒谬本质。五四新风并没有让江浙一片偏远的乡镇中流传已久的陈旧乡俗带来丝毫改变,儿子成为不但是亲情的寄托,还是家庭利益的保证,守寡的女性如果没有了儿子作为依靠,就代表着家族血脉的断裂,更代表着原本拥有的家族财产旁落。

  《祝福》中阿毛死去不久之后,祥林嫂就被“光明正大”的赶出了家门。《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在儿子夭折后无法看到生存的意思。反思鲁迅所塑造的这些寡母形象,毫无例外的都有着封建传统礼教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情感倾向。寡母是男权制度的维护者,拥有着毫不利己的奉献精神,她们在养育孤子时的坚强品格得到了作家的首肯。同时,这些寡母们心甘情愿的接受守寡的现实,恪守妇道,在丈夫生前百依百顺,在丈夫死后立刻断绝一切欲念。《祝福》中,祥林嫂在祥林死后逃到鲁镇时不过二十五六岁,文中介绍祥林比祥林嫂还小十岁,由此可见夫妻二人的年龄悬殊之大。就算如此,她甘心情愿的'为他守节。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都是遵循着传统封建伦理的母亲,她们粗笨、平庸、缺乏灵活性,但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毫无私心,全身心的照顾着丈夫、孩子和家庭。一旦不幸成了寡妇,便克己复礼的守寡过完余生,将全部的希望投到孩子(主要是儿子)身上。这些母亲忘我的牺牲精神让孩子们尊敬,孩子们在感受母亲的温情时又常常被爱所累。最初的《坟》,到《呐喊》《彷徨》《野草》,母爱最终阻碍了子女的前行,这一思想始终贯穿着鲁迅整个创作过程。《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寡妇主义》等文章,从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视角,深入地剖析了封建中国的家族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能够无私奉献的母爱却又愚昧又麻木,鲁迅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整体共性是对封建礼教的认同。单四嫂子用没日没夜纺纱辛辛苦苦挣来的全部积蓄为独子宝儿治病,却先将希望放在求神签、许心愿上,因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华大妈把能治愈小栓痨病的希望放在人血馒头上;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对儿子的牺牲不但不理解,甚至连上坟都感到羞愧。

  众所周知,个人性格的形成是源于童年经验、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童年作为个人人生的开端和生命的起点,在人生中有可能只是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但始终给人留下影响终身的印象。弗洛伊德学说提到过童年的决定性影响,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创作风格可以追溯到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印痕。鲁迅作品中所塑造的系列母亲形象,让我们认识到研究家庭教育对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注释:

  ①周作人.鲁老太太[A].鲁迅的故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②鲁迅.自叙略转[A].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小说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鲁迅.鲁迅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楼适夷,朱正.鲁迅读本[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1.

  林志浩.鲁迅传[Ml.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家庭教育论文9

  [摘要]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因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和家庭方面也在追求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当前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需要注重高中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调控、注重高中生生活辅导与健康生活适应、注重高中生课堂外的实践感悟、注重家校合作应对生涯规划,以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教育;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指在进入不同的人生阶段之前明确自己的角色与实施规划,从而增强人生的目标感,减少由于缺乏生涯规划而产生的迷茫感。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当前,生涯规划在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中生对于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感,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生涯规划的重要任务,并且通过发挥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的作用,提出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思路。

  一、高中生生涯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不仅仅是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思考自己想要过怎样的人生。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更是对社会生命的深远透视。因此,可以将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理解为通过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指导,使他们学会平衡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自己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从而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信心。从国际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形态来看,在高中阶段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选择与自己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学会如何持续保持与社会、与他人的良好发展关系,最终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高中生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应当结合高中阶段这一特殊时期。高中阶段是学生面临升学与成长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生涯规划对学生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人生规划能力,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己的人生选择。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与高考的改革制度的推进和高中教育的持续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二,生涯规划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开放性都密切相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可以增强学生面对社会变化时的适应能力,而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超过90%的高中生对于什么是生涯规划以及如何进行生涯规划都缺乏系统的认知。很多学生都是在学校政策的要求下,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并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的认识。同时,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他们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

  (二)高中生对自我能力的挖掘有待提升

  虽然很多高中生在儿时参加过各种兴趣班,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不是完全了解,通常情况下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进行学习。当这部分高中生逐渐长大,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不能继续进行兴趣班的学习时,对于自己真正的兴趣以及能力,学生都表示不太清楚。在问及职业发展时,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也表示常常充满迷茫。

  (三)高中生的生涯规划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目前,高中学校在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活动开展十分有限。即使有些学生受到过生涯规划的相关教育,学校也无法为其继续提供足够的帮助。学校无论是在相关的课程开展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的组织方面,都缺乏系统的规划,无法从根本上满足高中生多样化的生涯规划指导需求,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被打消。

  (四)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当前的高中学生群体是“00后”,他们思想十分独立而且活跃,但是不愿与自己的父母多沟通,尤其是在生涯规划方面。很多父母可能对孩子的生涯规划方面的认知也不足,也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帮助。普遍情况下,绝大部分家长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在重重的压力下,学生的兴趣与理想变得越来越模糊。

  三、家庭教育与高中生生涯规划

  (一)注重高中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调控

  如今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教育体系改革一直在不断调整,高中教育的内容、考核与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高中生的心理角度来说,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节奏、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才能够形成稳定的心理适应能力。而对于高中生来说,高中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他们强大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进行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基础。加之这一时期的高中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迫切追求独立和自主,因此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要能够理解高中生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性,并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高中生形成乐观、自信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注重生活辅导与健康生活适应

  生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他们的生命获得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会学生实现生涯教育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扮演好生活中的角色。只有先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家庭教育中,特别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这对于未来的人际适应能力十分重要。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减少负面因素的影响,引导高中生向往积极、健康的生活。以上这些都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对高中生给予足够的引导与培养。

  (三)生涯规划指导中家校合作的对策

  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我们要不断探索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与职业发展需求,对高中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试探,再进行具体化的引导,协助高中生建立全面的自我检索体系,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正确的生涯规划。要想更进一步促进家校合作,就需要对当前的家校合作现状进行必要的改进。目前的家校合作方式开展得并不完善,家校双方因为角色的差异和观念的不同很难形成丰富高效的合作形式。因此,要首先改变这种现状,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积极改变心态,进行良好沟通,消除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障碍。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积极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和手段,建立新的交流平台,为高中生生涯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注重课堂外的实践感悟

  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传递,还包含技能方面的培养与传递。技能的学习需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实践体验,实践体验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思想,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个课外实践场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分工合作,使学生体验到来自未来生涯规划教育的角色定位。在活动的形式上,课外的生涯教育可以设计多元化的实践与体验活动供学生选择,如大学游学、单位见习、企业实习、校友访谈、职业达人访谈、社会调查、生涯规划书制定、生涯叙事报告撰写、创业计划书制定、面试模拟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自我探索、职业体验活动。生涯规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进入高等教育或者进入社会的选择,而这时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他们的心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社会文化因素的直接体现,对高中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家校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青,陈1云.高中生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家校合作的生涯规划辅导[J].教育导刊,20xx(8).

  [2]程利娜.陕西省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xx(5).

  [3]朱仲敏.教育转型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内容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xx(3).

  [4]吴丽萍.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发展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浙江教育科学,20xx(2).

  [5]王博.高中生职业理想形成机制与家庭生涯发展辅导策略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xx(1).

家庭教育论文10

  内容摘要:按照国家“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对农村教育教学落于城市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笔者从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做了如实的分析。从一个人成长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的因素和谐统一起来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关键词:农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比较城市里的差一些。身在农村的教师提起教育工作都觉得农村的学校很难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何在呢?因为“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所以按照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再从一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中的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总结起来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来自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影响就会造就一个人。

  一、家庭养成教育

  在我国偏僻落后的农村人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农村里人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大部分孩子都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也缺乏家庭的教育。这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的一个根本因素。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农村人的文化素质。还需要改变农村人的观念———上学不如去打工。大学毕业还是打工的思想认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形象。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农村里人有一句口头禅“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称葱儿卖蒜。”从这句话说明了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可是农村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良好的教育。这就需要父母学习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客观事物、引导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断的发展孩子的语言。想方设法克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样久而久之将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

  2、父母不能溺爱孩子。由于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也很明显地提高了,孩子成了家中的“小天使”“小皇帝”这样溺爱孩子,使孩子始终受到父母的溺爱。这样将会宠坏孩子,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还有家长要对孩子的学习有明确的认识,农村孩子的家长,有的只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这就对孩子盲目地严加管教,只是信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认识,这样只会给孩子的幼小的心灵有所创伤而产生了对抗心理。

  二、防止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有的专家认为“5+2=0”就是说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了五天到周六周日在社会上学习生活了两天后,学校里所学习的变成了一片空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可是有些农村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还是比较差,尤其个别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做损人利己的事,尤其偏僻落后的农村里对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还有极少数人甚至连国家的法律法规都置之度外,因此自私自利的人所做的坏事还是层出不穷,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们身心健康有所侵蚀。再加上幼稚的心灵经受不住物欲的诱惑,学生羡慕社会青年的打工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就走向了打工生涯。因此造成了好些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严重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给孩子们多做正面引导,使孩子们认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要不断的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最后是学校教育

  所谓“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主要在管理者———校长。校长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人,尤其是教师的成长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搞好教育。农村中小学需要改变教育教学落后的条件设施和单调的教育教学的模式: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再加上一张嘴。农村学校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怎么会不厌学呢?。这就需要学校、老师想方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学思想。利用好新课改抓住大部分孩子贪玩的特点,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天长日久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还有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习惯的养成教育缺失再加上农村学校里教育教学的条件比较城市差得多。因此,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难以顺利的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综合以上影响农村教育的根本因素,还需要老师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的和协统一起来,互补互促,形成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合力育人。

家庭教育论文11

  摘 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念早已深入每一位父母的头脑中。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父母们都有清晰的答案呢?从一位小学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上掌握好教育的尺度,理性地实施“家庭教育”。

  关键词:小学;家庭教育;理性

  一、发生在小学校园的案例

  案例一:老师经常在家中或办公室中接到家长打来的类似电话,“老师,您在学校里多管管这个孩子。他不愿学习,只想着玩,不听大人的话,光听老师的。”“老师,您管管俺孩子,给多费点心。”言外之意,比其他的孩子要给予更多关注,不要忽略。基本上,打电话的这些家长多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存在若干不良习惯,或比较调皮,或对学习不大感兴趣的孩子。老师也总是煞费苦心、语重心长地回应:“您在家里也要好好地管管孩子。”

  案例二:五年级一班有一位小男孩,天生好动,走路都要连蹦带跳的。有一次,上课时老师发现他的左眼角发青,下课时眼睛肿胀了起来。老师问他怎么弄的,他把经过告诉了老师:是一位同学和他迎面撞上,来不及躲闪,一下子把他推在了墙壁上。看着他那眼睛睁不开的样子,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因为已经是五年级学生,老师叮嘱他回家和妈妈好好解释。第二天,老师问他妈妈怎么说的,他说:“妈妈没说什么。”这怎么可能?老师反复追问他怎么跟妈妈说的,他说:“我骗妈妈说,我去讲台边上看课程表时,不小心摔倒了。”老师看着他笑了一笑,对这样的孩子,还能再对他说些什么呢?想不到的可能是家长吧!

  案例三:班上有位男孩几乎每节课都被点名,自理性较差。几位任课老师都普遍反映这名男孩有同样的毛病:(这名男孩坐在第一排)老师一进入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他的书桌前面或座位下面总有废纸,老师都必须告诉他将废纸扔到垃圾箱内;上课,需要做练习时,随便从书包中取出个本子,放在书桌上就开始写。本子下面垫着的不是书包就是一堆课本;写着写着,一会书包掉落在地,一会课本掉落在地;有时还经常钢笔不下水,再修理钢笔。经常一节课下来,他的书桌前面或座位下面乱糟糟一片。

  以上只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其实案例不胜枚举。当我在学校内忙得焦头烂额、力不从心时,就经常思考是不是存在一个“事半功倍”的解决办法,于是试图在学校教育的“上游”――家庭教育上推进一步,其实家长们也非常希望和老师一道共同解决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二、家长应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1.家长要把握整个小学教育的方向

  引用彭泗清博士的一句话:“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成长’。”孩子的天性是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当然学习也不例外,可是造成许多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长把学习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确实,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恐怕是史无前例的。如今就业压力如此之大,足以把家长“逼疯”、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不顾一切地逼迫孩子学习。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回避竞争,与其趋之若鹜,倒不如适当淡化它,正确地对待它。试想,当孩子处于健康、阳光、上进的状态时,他的学习成绩不也就会随之提高吗?

  2.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权拱手相让,完全寄希望于老师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还包括心理和道德健康,以及精神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等非智力因素。其实,家庭才是孩子学习,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主要阵地。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中的'威信下滑,总是觉得有求于孩子,可怜巴巴地乞求孩子好好学习,像旧社会大户人家的丫环一样伺候孩子,丧失了家长应有的威严。有时还会看到孩子像斥责仆人一样给家长说话,像使唤下人一样支使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居然连大气也不敢出。试想一下,一个不懂得尊重父母、孝顺父母甚至瞧不起父母、拿父母不当回事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谦和有礼之人呢?因此,家长要用心教育孩子,千万不要迁就孩子、讨好孩子。

  3.家庭教育最根本、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靠孩子自己控制自己

  家长总会说:“他才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还不懂事。”许多专家也在新闻媒体中宣传:孩子是天使,孩子纯洁无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赏识教育”没有错,当然我们家长和老师也都不会做扼杀孩子的天性的“罪魁祸首”。但是,千万莫把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千万莫把他们完全当做受害者。要知道:对孩子的控制越多越紧,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会越差。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那样家长会更累。我们要对孩子强调:任何人没有不接受教育、不读书的权利,因为我国的义务教育,说白了就是强制教育,不接受教育、不读书就是违犯国家法律的。当然,这是战略上的把握,在具体操作手段要尽可能地灵活,尽可能地让孩子自愿、自觉地接受。凡是存在孩子有希望管控好自己的契机,家长千万要把握好,不要画蛇添足。孩子只有自己战胜自己,战胜懒惰、退缩,抵御各种诱惑,才有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努力战胜自我,而不是“剑拔弩张”地试图战胜孩子。

家庭教育论文12

  摘要: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孩子可以全面地发展,需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着重分析了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联系起来,并且在实施过程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弊端,根据弊端研究得出真正完善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呼应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配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之中只是单独地接受两种教育模式的一种,都会让自身的发展产生局限性,个人能力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当今,家长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认为学校有义务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的人才,孩子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学校;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老师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省去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环节,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了别人,错误地以为教学程度的好坏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部分家长只是对孩子起到生养的作用,而并不会关注孩子之后在成长之中的性格养成,成为“衣食父母”,最后孩子养成错误价值观,自己才后悔莫及。

  2.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很多家长错误地以为家庭教育应该和学校教育具有一致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回到家中更应该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给孩子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任务,无形之中给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性格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或是情商培养,都没有进行关注。

  3.家长没有主见

  “唯老师是从”两种教育模式有着巧妙的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分,并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大多数家长极端地认为老师的想法是最正确的`,却忘记了老师也会出现错误。正是因为对老师的过分支持,经常根据老师的想法,就给自己的孩子定了性,对孩子进行一些不被提倡的处罚方法。单纯从家庭教育的这方面讲,当孩子在学生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时,应该灵活的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安抚,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气,并且在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有所思考,让他们真正了解到自身缺点。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两种环境对于孩子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学校更倾向于学生最后取得怎么样的分数。作为家长应该和学校进行沟通,与老师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共同推进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具体措施

  1.家长应正确认识家庭教育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教育重心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的身上,更不能把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重复,应该为孩子提供那些在学校无法学习或是疏于学习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储备知识,家庭教育要着手于孩子的性格发展,要培养孩子特有的个性,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孩子面对困难的心态,把学校教育体现在实际生活之中,教育过程之中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分对比,要看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和性格良性发展。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要掌握多种沟通的技巧。一般学校和家庭进行联系,分为集体联系和个体联系。集体联系在规定时间内和所有家长进行交流会谈,个体联系则是教师与个别家长进行单独沟通,通过打电话或是面对面等多种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平时生活当中要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有细致的了解,因为和学校有了联系,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孩子都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关注,教师着重发现学生和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学进程。现在学校和家长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成为学校和家庭联系的主流模式,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家长们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通过互联网,学校一方也可以了解不同家长的教育风格,家长通过网络手段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分析自己在家庭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听取网络教育专家的建议,完善自己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告别以往乏味的教育方式,增强自己的责任心,还可以和别人进行沟通讨论,把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到最大化的完善。而且家长在网络平台上学习时也可以取长补短,懂得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可以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当中积极成长。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方式要密切联系。孩子系统的接受知识,构建完善的学习体系必须要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全方位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有细致的理解,两种教育方式相互配合,能够让孩子有全面的发展和知识储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12):12-34.

  [2]胡隽之.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反思[J].零陵学院学报,20xx,(02):12-23.

  [3]刘波.走出误区教育孩子的对策[M].东方出版社,20xx.

家庭教育论文13

  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教育价值,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乃至个体人生发展中,犹如建设高楼大厦的基石,影响着个体的未来发展。 我国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体现中国特色的现象和内容,尽管今天看来家庭教育中那些堪称“中国特色”的现象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却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能力,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反思已经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让家庭生活发挥其更积极的教育价值。

  一、隔代教养

  由中国传统家庭生活模式衍生出来的隔代教养绵延不绝,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职业竞争的加剧,年轻父母能够分出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将孩子交给祖父母教养者越来越多。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66.47%,隔代扶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更是分别高达71.59%和73.45%,也就是说,我国70%以上的家庭都涉及到隔代教养。 “隔代教养”已成为我国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中很自然、很普遍的现象,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国家。

  尽管隔代教养的生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年轻父母工作与生活矛盾,但无意间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障碍,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很多隐患。 出于对孙辈的疼爱,祖父母通常过多地包容孩子的缺点,使其在性格上变得娇气蛮横,对家庭的依赖性强,从长远来看,限制了孩子活动的空间和人际交往的范围。 大量研究表明,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容易产生六类不良习惯:一是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道为别人着想;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后不知道尊重别人;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弱,个性孤僻、缺少生活的热情;四是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五是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六是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容易厌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隔代教养会造成孩子成年以后不知道该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不少年轻的父母本身就是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无法妥善处理家庭与工作的矛盾,缺乏担当父母责任的意识,比如不少年轻妈妈为了保持身材拒绝哺乳;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休闲娱乐,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祖父母照料……似乎养育孩子原本就是祖父母的事情,从而使不良的亲子关系在代际传递中不断地复制。 也就是说,隔代教养实际上是以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换取了父母的相对自由,隔代教养的普遍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也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中国年轻父母遇到的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在国外也同样存在,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不相同。 在欧美等国,不少国家法定的生育假期长达一年,儿童照料中心可以接收6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的婴儿,所以,年轻父母们更多地借助于社会力量来解决工作与生活的矛盾。 父母亲和祖父母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达成的共识是:孩子需要与父母共同生活,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祖父母们有自己的生活,不是家里的保姆; 祖父母可以给年轻的爸爸妈妈当参谋,但不会过多介入孩子们的生活。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 外国的儿童在成年以后表现得更有安全感、更独立、富有探索精神,也更有爱心和责任感,这恰恰是中国孩子所缺乏的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父教缺失

  我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男主外,女主内 ”,男人负责事业 ,挣钱养家 ;女人专注于家庭,教养孩子。 每当学校开家长会或者是开公开课,参会的70%以上都是妈妈,或者是家里的老人,爸爸出席的比例很低,越来越多的父亲长期缺席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来说爸爸是起床已经走了、快睡觉的时候才回来的那个人;对很多妈妈来说,教育孩子爸爸不用操心是自己贤惠持家的军功章。 这种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以外的生活格局使孩子从小缺乏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已成为我国当前儿童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父教缺失的真正原因其实不是爸爸们真的那么“忙”,而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将父亲定位于社会成员,把父亲参与子女教育视为家庭地位低下,制度性地排斥、豁免着父亲作为家庭成员对子女所负有的教育职责,近年来,愈加激烈的社会竞争更是让许多男性固着在职场上,无暇履行其作为父亲的家庭责任。 父教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让很多父亲望而却步,既然妈妈们更有耐心,索性就完全交给妈妈,自己只追求最后的那个结果。 父教缺失不仅使孩子心理问题频出,而且也造成了更多的家庭矛盾,妈妈们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应对日常生活和教育子女的巨大压力,分身无术,一旦孩子出了问题,不仅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和理解反而面临来自丈夫的指责,负面情绪激增,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和稳定,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绝不是一个能干的妈妈就能全面替代的,孙云晓强调缺乏父爱的孩子在性格上“缺钙”,他甚至把“父教缺失视为我们民族的很大隐患”。

  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父亲参与水平越高的儿童通常具有更高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较少的性别刻板观念;父 亲缺失家庭的儿童比父亲在位家庭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倾向,父亲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将对孩子的学业成就、道德发展、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等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现代家庭教育呼吁“父教归位”,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亲提供的良好物质条件,也需要爸爸的时间投入和高质量的陪伴。

  基于对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在很多国家,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分隔开的,爸爸们不会把工作延续到家里,工作以外的时间属于家庭。 在美国,父亲积极履行父职已成为社会主流观念,社会鼓励父亲充分参与孩子的生活,包括父亲是否与孩子一起吃饭、为孩子讲故事、接送孩子上学、参与孩子的班级活动、与孩子一起外出等。

  很多欧美国家的爸爸都重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在公园或者是户外的场所,经常见到爸爸和孩子们一起从事户外活动,从事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项目,爸爸们很自然地参与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给了妈妈更多的时间和个人空间,夫妻共同应对生活,这也是外国妈妈笑容更灿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亲子交流时间被挤占

  家庭教育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实现的,亲子交流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在观察和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习得的,良好的亲子关系互动和必要的亲子交流时间对孩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激烈的社会竞争迫使人生的起跑线越来越往下移,“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一个营销口号很快演变成了万千家长的心理共识,无数的孩子为家长的“比较焦虑”买单,随时随地出现的培训宣传反复刺激着家长们的神经,似乎漏掉一个信息孩子的一生就输掉了。 各级各类补习班层出不穷,从出国、考研往下一直可以延伸到0岁,过去从家里的地板、凉席上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现在竟然搬到教室的瑜伽垫上,成了一个需要付费才能完成的亲子课程。 孩子们被马不停蹄送到各种培训班里,钢琴、绘画、舞蹈、奥数、作文、英语等课程侵占了孩子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甚至是睡眠时间。 孩子与家长们有效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家庭教育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正在被削弱。

  家成了给孩子提供食宿和交培训费用的机构,我们的孩子以交出童年为代价满足着家长们与日俱增的攀比和焦虑情绪,为家长们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买单,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续,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奠基作用无法实现,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培训机构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了督促孩子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但也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滋生逆反和厌学的心理。 尽管世界各国都有从事青少年培训的社会组织,但这些国家的教育理念与我国大不相同,尤其是欧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教育理念不提倡甚至禁止你跟别人相比较,孩子要做的就是自己与自己相比,这样才容易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培训的内容方面,很少有课业学习内容,孩子在课余时间多进行一些音乐、体能或者是手工艺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免费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机构或团体从事相关活动,即使是收费,费用也很低,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的目的不是提高学业分数,而是旨在获得未来享受生活的能力。

  四、家长心中的“乖”孩子情结

  中国文化对“乖”孩子情有独钟,经典的“中国式好孩子”身上必须具备“听话”这个关键词,他们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头上常常顶着“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这些孩子的父母总是受到别人的羡慕,似乎他们一定比其他孩子有更灿烂的未来。 事实上,很多从小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常常以牺牲自己独立空间、独立思维为代价,服从父母和老师设立的各种规范,尽管成就了父母的期待,但却使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始终觉着自己的人生不属于自己,缺乏活出一片精彩的动力和热情。 很多心理学研究提醒我们,那些所谓的“好”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很听话、很乖,那么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这样的好孩子很可能在成年后表现出抑郁的情绪甚至是罹患抑郁症,他们会因为没有机会发展“自我”而陷入悲观厌世的情绪障碍里;受父母控制的“乖”孩子通常有明显的社会退缩倾向,这种社会退缩最终会导致情感孤独。 所以,“顺从”与“听话”并不是一个值得追求和赞誉的优秀品质,当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意志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深藏在家长们心中的那个“乖”孩子情结正粗暴地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的家长们不应急于把不听话的孩子教育成听话的孩子,更不应该总是为孩子规划和设计未来,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强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和体验,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端正心态,用平和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家庭教育不是上课,而是影响;家庭教育也不是管理,而是陪伴,总想让孩子“听话”、“顺从”和“乖”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与中国父母喜欢“乖”孩子不同,西方国家更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鼓励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大胆表达,不惧失败,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给孩子创设探索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机会去体验和模仿, 不插手孩子的事务,而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所谓效率逼迫孩子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

  五、无处不在的攀比心理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就是比较或者是攀比的心理,比较让我们获得优越感,同时也让我们深受伤害;比较给我们动力和目标,也让我们失去了友谊和朋友;我们都努力避免和克制自己不去攀比,但我们无法避免自己被比较。 纠结的民族心理,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有分裂的感觉,每个家长都觉着自己在为孩子的人生负责,不管他们今天是面带微笑还是泪流满面,我们都要让他们赢在起点之后继续赢在终点。 为了赢得比较中的相对优势,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了不谙世事的孩子身上,虚构了不同版本的故事情节来鞭策孩子不断努力,理由只有一个———“都是为了你好”。 在攀比心理的控制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失去理性,于是有了“虎妈”和“狼爸”,也有了“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有机场弑母的孩子,也有失手灭子的母亲,当然大多数家长没有如此极端,但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离不开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可以很抽象,也可能具体到某个同学,无论在国内生活还是移民到别的国家,这个“孩子”其实永远站在华人的心里。

  追求成功与卓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但很少有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像我们一样让孩子从一出生就背负着家族的理想和期待,把家长们在竞争中的压力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 在很多国家,孩子的分数都是孩子的隐私,家长只能知道自己孩子的分数,老师也不会提供孩子考试的排名,其他孩子的成绩都是保密的。 在中国,学校不仅会告知家长孩子的分数,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告诉家长孩子在班级和年级的排名,几乎每一个孩子前面都有很多人,都有巨大的努力空间,在孩子们求学的这些年,由攀比引发的紧张焦虑不仅让家长也让孩子们时刻都生活在莫名的惶恐里。

  六、性教育缺乏

  中国的传统是把与性有关的内容都视为洪水猛兽,希望孩子在纯洁的氛围里长大,然而,事与愿违,在生活中与性有关的东西无处不在。 于是,很多家长在努力屏蔽这些内容,即使是开明的家长,也只是逐渐给孩子渗透一些与生殖有关的性知识,以避免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近来,各大媒体爆料的性侵案件激起公众愤怒的同时,也让学校和家长警醒,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致命的盲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势在必行。

  遗憾的是当前学龄期孩子的家长对性知识的了解基本上是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获得的,在他们青春期到来的时候,父母教给他们性知识通常是“性都是丑恶、肮脏的、危险的”,很多人对性的了解来自于“毛片”、“手抄本”或者是一点点生理卫生知识,对于如何对孩子讲解这些东西感到无比困惑,也张不开嘴。 事实上,性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容,性知识不仅仅包含男性和女性在解剖生理上的差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各种生理现象,而且还有相关的性礼仪、性心理、性道德、性安全以及与生育、疾病预防有关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既与安全有关,也和孩子们长大以后的婚恋生活质量有关,一个对性充满罪恶感和肮脏感的家长不太可能教会孩子礼貌地对待异性。 所以,就目前看来,首先要接受相关性教育的可能是家长,家庭教。育“既要教孩子眉高眼低 ,也要教孩子眉来眼去”,才能让孩子在成年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处理两性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差异,更好地对待两性关系,给对方带来更多美好的生活体验。

  现在,国外对孩子实施性教育的各种理念和方法逐渐影响到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多学校开始开设相关课程教给孩子必要的知识,比如在小学德育课有“护蛋”课程,通过让孩子小心看护“蛋宝宝”,体会家长照料孩子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辛苦;美国允许孩子把电子娃娃带在身边,以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影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情人节时身着正装的小男孩去给小女生送花或者巧克力,教孩子礼貌地表达爱意,把与两性交往有关的内容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 这种镜头告诉我们,不是戴上领结就变成了绅士,风度翩翩的绅士也是从小就开始训练和学习的,就这些教育内容和方法都非常值得中国的家长学习和借鉴。 毕竟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内容远比分数更重要。

  七、家长缺乏学习和反思的意识

  尽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多变化,家庭教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变化中,但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理念仍然是复制父辈们的传统教育方式,绝大多数的年轻父母原本对教育孩子一无所知,孩子的出生一下子让他们变成了全知全能,并有权利评判一切的家长,只凭借本能的关爱或者是出于责任感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需要知识和智慧的工作,需要父母有开放的胸怀,不断地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教育技术,就现阶段来说,家庭教育与其说是如何教育孩子,还不如说是如何让父母变得更称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 ”欧美国家男女青年领结婚证前要培训,取得资格认证后才发给结婚证书;妻子怀孕后,准父母则更要进一步培训,让生孩子、教育孩子成为胸有成竹的事情。 在我国,婚姻的门槛只有年龄的限制,很多准父母怀孕后第一时间考虑不是自己将如何承担父母的责任,而是让谁来照顾自己和未出世的宝宝。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得到各种各样的营养,这些养分的提供者,首先来自于家庭和父母,所有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其根源都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或者是教育行为出现了问题,矫正这些问题的关键依然是父母。 很多急于求成又望子成龙的父母,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只是一味强调孩子的问题,对自身的问题视而不见。 当我们质问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同样问一声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又称职的父母? 也许,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幸运地遇到优秀父母。

  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也与夫妻双方家庭生活的幸福感紧密相连,家长们需要对目前家庭教育中的中国特色有所思考,妥善处理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努力提高实施家庭教育的水平,给孩子一个灿烂的未来,也给自己创造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径宇.隔代之间隔着什么[N].新闻周刊,20xx-06-14.

  [2]李亮亮.欧洲四国家庭友好政策及效应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xx,(1):91-95.

  [3]徐伟.职业女性走出家庭教育困境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xx,(4):64-65.

  [4]孙云晓,李文道.好好做父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xx.

  [5]李燕,黄淑华,张筱叶,等.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xx,(5):20-25.

  [6]王向贤.社会政策如何构建父职? ———对瑞典、美国和中国的比较[J].妇女研究论丛,20xx,(2):51-56.

  [7]罗良,吴艺方,韦唯.高质量父母教育卷入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54-61.

  [8]王建.家教和学校教育:走不出的恶性循环[J].基础教育研究,20xx,(10):10-11.

家庭教育论文14

  在民主教育中,家长将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去交流。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兴趣爱好,甚至一些奇怪的想法。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在家里有一定的发言权,家长与孩子之间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交流,有时孩子也可以指出家长的错误。家长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引导者的角度去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帮助孩子做决定。生活在这种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孩子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甚至可以参与家里的决策,这些都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陌生人时也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更自信。孩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能指出家长的错误,而不是意识到错误却不敢提,这些都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更加大方而不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同时这种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下成长,使孩子有更强的独立自主性。家长不限制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在孩子生活的更快乐的同时也保留了孩子的个性。孩子与家长的`和睦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也更能适应社会。家庭教育怎样做才对孩子有利?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与孩子保持平等沟通,适时地引导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包括早恋、学习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家长更应该用平等的心态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打骂、指责、命令的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家长所想的路线去做,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适当地鼓励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在孩子取得进步时会给予鼓励和奖励,但面对孩子不好的一面时,有的家长往往会全盘否定孩子,认为这孩子“不行”。尤其面对学习成绩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没什么出息,从而去指责或者忽视孩子。其实有时孩子面对自己不好的成绩时也很沮丧和情绪低落,在这个时候家长的鼓励和关心才是更重要的。在孩子真正努力了,结果却不理想时,家长更应该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很多孩子都认为家长与自己之间存在着代沟,从而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在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家长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看法,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一直用老旧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甚至会因为观念、认识的差距,与孩子逐渐疏远。

  四、家长的自身行为

  家长的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中家长不良的行为和言语也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不诚实说谎,孩子也会觉得说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从而孩子自己也就会说谎。另外,有些家长答应孩子要求后却忘记或者直接不做。长此以往,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会降低,对家长的崇拜等情绪也会减少,而且孩子也会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实施一些不讲信用的行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家长言行的重要性。

  总之,虽然人们会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但在社会中仅仅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提高全民教育的基础。自尊和自信是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父母应该对孩子充分地理解和包容,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论文15

  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要从这个的问题的源头着手,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也要了解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可以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对于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一个国家的未来如何要看青年一代。如何让青年一代自力更生,保持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优秀品质是当前教育问题应该解决的问题。家庭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有独立的人格,不能坐吃山空只会享受父辈创造的财富,所以要在家庭教育阶段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重男轻女思想很是严重

  1.造成女孩心理贫穷

  虽然我国进行了文化普及,但对于深深扎根于人们观念中的重男轻女思想依然盛行。有的家庭对于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是有着天壤之别的,男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女孩子负责帮着家里干一些家务,到一定年纪就嫁人了,这些女孩往往没有受到过家庭的良好教育,她们甘与平庸任人宰割,对于她们的心理发育是不健全的,甚至她们家庭的教育是他们人生中不幸福的一笔。

  2.造成男孩社会时间了较弱

  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就像一只雏鹰不经历风雨永远不可能在天空中翱翔,如果说说一个孩子他在自己成长的路上摔倒了有人扶,吃饭了有人喂是永远不能自己独当一面的,家庭的过分宠爱会使一个男孩丧失他该有的责任与担当,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想到的不是去积极解决问题,他们想到的是应该躲在爸爸身后还是妈妈身后。

  (二)家长文化素质,教育方法不当

  农村家庭的受教育水平相较于城市家庭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家长相对落后保守不敢接受新的观念,家长大都想在家中确立“权威”,不容许任何人对他们的孩子对他们的观点有任何的怀疑,尽管有时候他们知道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依然一意孤行,长此以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孩子们不愿意同家长沟通交流,这就造成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隔阂,不利于家庭和谐。

  (三)偏远地区留守儿童问题

  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父母大都把他们放在家中让人雨爷爷奶奶生活,从小便失去了与家人交流的机会,在婴幼儿时期是他们语言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都年迈,他们之间缺少共同话题,这就致使了他们错过了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常见的留守儿童言语较少,自卑不语,同时也有许多隐患存在留守耳听身边。

  (四)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发展科技,发展科技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对于学习的`重视力度不够,农村的孩子往往会成为贫二代和农二代,这与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三、应对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举措

  (一)提高农村家长的思想水平

  农村孩子有什么样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家长的思想素质水平的。如果家长思想素质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到位,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要提高我农村家长的思想水平,引导农村的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学会与孩子做朋友,努力解决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家长的思想水平不只是一个时期的要求,而是要长期坚持的事情。

  (二)国家要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要在经济方面对农村的孩子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扶,同时要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要从孩子的小时候就对孩子进行心理的辅导,积极组建一些相关的义务组织定期与农村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和他们多做游戏,疏导他们的心理情绪。可以在课堂上让老师与学生们建立心灵沟通的小课堂,让老师解决他们在家中遇到的困难给老师倾诉,老师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

  (三)深入贯彻家风建设工作

  国家加大了对家风的建设,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党提出了家风建设工作,我们就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深入贯彻家风建设工作。做为思想意识领域,加大思想教育,推动家风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社会要形成关爱农村儿童的社会氛围

  一个国家有没有人文情怀,有没有社会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组织的自发性,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未成年人对于社会进步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社会中的组织存在很多,我们的组织有保护流浪猫的流浪狗的,还有保护乞讨人员的,不论哪一个组织都是发展不完备的。对于关爱农村未成年的组织可以说是有,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力度不够,有些时候这些组织趋于形式,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真正想着让去公益事业长期发展下去,没有发挥长期促进的功效,这对于农家庭教育问题是十分不利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任重道远,改善农村家庭教育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让我们青年一代的每一个人都在从小的时候都良好的家庭环境的氛围的感染,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社会组织奉献公益力量为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添砖加瓦,让农村青年一代更强。

由小编墨染青衫整理的文章【推荐】家庭教育论文15篇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家庭教育   推荐   论文  

搜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