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文档网天涯何处是归途

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记叙文教案

2024-09-13 21:00:22 心得体会
记叙文教案由网友锋芒投稿,希望给你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当然本站还有更多记叙文教案相关模板与范例供你参考借鉴。

记叙文教案

  相信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法的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文体。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叙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叙文教案1

  记叙文的写作应该注重“以情感人”。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写人记事类的作文干瘪枯燥,甚至千人一面,缺乏真情实感。这种情感的贫乏,使学生作品既无文采,又不能打动读者的心。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记叙文教学,让学生写出“独抒性灵”的好作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记叙文写作要体现“生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是“生本”理念的基本内核,这一理念也是作文教学应该遵守的准绳。众所周知,作文是最富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与情感表达,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作文的主体应是学生自己,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自我”为中心,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性位置上,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走生活化的道路,寻找记叙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那么,怎样才能在记叙文教学中落实好“生本”理念呢?笔者认为:走生活化作文之路,是寻找记叙文写作“源头活水”的必由之路。

  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即使有一点生活的感悟,也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要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个“材”和“源”应来自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生活即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发。

  三、重情理事的思辨,拒绝记叙文写作的平庸肤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记叙文写作要有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思辨,有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体味,有自己对生活的审美情趣,才能走出平庸和肤浅。正如有人说:“作文就是要满足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存、生活、精神、交往、审美等各种不同的需要,是学生每一阶段的情绪生活的不同反映和对生活的个性体验。”作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使文章承载深邃的思想,不至于停留在对生活表象的描述,显得苍白与肤浅。

  还是在这次以“家乡景,家乡人”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写家乡人的时候,能抓住人物共同的特点,大处着笔,重点勾勒,最好能对人物做深刻的思考,写出家乡人特有的精神风貌。有同学以《我眼中的家乡农民》为题,写出了眼里这样的家乡人:

  “……家乡农民不知何是情人节,何是圣诞节,他们只晓得一年就只有这样一个令人最高兴的节日,他们得好好备备,即使吃不了那么多喝不了那么多,但年三十儿他们全都不约而同地备好了,一家比一家备得齐全。然后整个正月男女老少都围在向阳的墙根里扎堆儿,老少爷们儿拿着“牛九”玩得不亦乐乎,有时兴起,便当着众人吼一段秦腔,粗犷的声音冲出荒芜的戈壁滩,回荡在大地上。女人则拿着针线活儿唠家常,说谁谁谁的针线活儿做得真好,谁家的收成不错……鸡毛蒜皮的事儿唠得乐此不疲。”

  家乡农民毫无顾忌地快乐着,他们知道,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日子,而非外人眼中的简单,穷,他们用一个正月养精蓄锐,等待来年重新焕发光彩。”

  正是由于生活的观察多了,情、理、事的思辨多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才变得丰富而深刻,这样的文章,才值得一看,才耐看。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唯有饱含真挚浓郁之情,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所以,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悟生活,发掘出生活中蕴蓄的情感特质,从而写出内涵丰富、深刻隽永的佳作。

  四、依靠生活的积累,抒写“独抒性灵”的记叙文

  首先,要鼓励学生观察并抒写生活。作文之“源头”,是一种积累,它来自于生活。正如有人说:“作文的动机源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是生活的情趣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内心在律动的同时,忍不住产生一种‘我要表达’的冲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生活入手,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自己的情趣。

  其次,要养成学生勤于练笔的习惯。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各式各样的景,层出不穷的事,只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作文时就会言之有物,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正如茅盾所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学生就会笔头熟练,素材丰富,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会有米下锅,减轻写作的难度。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表达。作文要有生活可写,更要写出自己,这才是“生本”理念下的作文作品。每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心灵空间都是极具个性化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对事物的感悟体验也就不同。即使学生经历相同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情感、阅历、个性等的差异,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教学中只要学生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就应该给予肯定。表达也是一样,老师不应对学生充满个性的语言予以棒杀,更不要对学生的作文形式过多地予以限制,要尊重并激活他们的语言,鼓励他们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来,这也应该是我们作文教学起码的要求。

记叙文教案2

  下笔成文,构思为先。我的学生曾经尝到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带给写作的甜头。所以,我认为,写前构思应该坚持下去。特别是在我刚带的初一学生,他们在经历两次大考时,在作文的得分上出现严重的偏题跑题问题,我更认为这个事情,必须坚持。那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写前构思呢?我选择了分主题的构思训练。

  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我旨在通过总结学生的审题、立意和选材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写前构思和素材积累。

  想法是美好的,可在实操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其实无从下手,写出来的构思千篇一律:解读题意就是把关键词写出来;立意就是笼统的父爱母爱、为人师的责任、长大就是精神成熟了;选材更是雷同,都是简单的平凡的情节陈述。基于此,我在想,我要不要降低写作构思的难度,让学生从审题先开始练习,再一步步深入。可是我发现,审题立意选材在思维训练中是无法一刀切下去,将其精准的分开的。所以我打算从学生的选材倒推,通过分析学生在写前构思中的选材来引导学生发现审题问题,习得立意策略。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以为课堂就可以行云流水般的,从问题到策略到训练一步步向下展开,达到构思训练的目的。然而,公开课的结果并不美好。作反思如下:

  1、基于学情,定课堂容量: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学生的选材进行倒推,主要谈及了写作构思中的两个问题:审题和立意。并安排了两次训练,不合理的课堂容量安排,导致学生训练时间过短,课堂的生成少,不够深刻。回过头来想想,这么大的课堂容量,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着实偏离学情了。一口是吃不成一个胖子的,我应该放慢脚步,将这一口分成一小口一小口,将这节课的容量可以细分成两到三节课。

  第一节课,从材料反推,看审题问题,习得审题策略,在修改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再给予题目进行审题练习,抓住题眼,定准角度,明确中心。给学生留足时间下放到审题的训练,同时为第二节课的立意讲解埋下伏笔。

  第二节课,还是从材料倒推,揭示学生在立意上的问题,由于中心的挖掘不深,导致立意不够深刻,对接的材料就不够精准了。那如何才能在写作构思时进行立意呢,基于学情,就提两点,一点是要有我,一点是化大为小——化笼统为深刻。在这点上,老师要厘清一点,立意训练和立意构思不是同一概念,立意训练是从材料出发,进行中心的提炼。而立意的构思,则是明确中心后,如何将这个大的中心化小,从小切口来进行素材的对接,为下一步选材的做准备。

  2、厘清概念,定课堂环节:

  这节课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写作构思概念没有厘清,环节看似环环相扣,实则思路混乱。课堂没有准确的串成一条线,一时指向构思训练,一时指向写作训练,野心太大,以至于乱了方寸,事倍功半。同时,写作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维的训练有序可依,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要循序渐进,切莫求急求快,这样我们的课堂环节设定,才能井然有序,课堂的`进程,才能层层推开,达到预想的效果。

  3、聚焦痛点,定训练重点:

  写作课的重点,应该来自学生训练中的痛点。痛点来自学生在写作构思的最为难之处:写什么?怎么写?这恰恰提醒我们,写作构思训练的必要性。我们知道,学生总是习惯性的套作,从自己有的材料来生搬硬套,导致成文审题不当,立意不明。我想,这是缺少写前构思训练的结果。审题、立意、选材,还有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这些一个个写作路上的痛点,需要我们带着学生一同去聚焦,去进行序列化的训练,这条路,还很远。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写作构思这条路必须坚持走下去。

  但这些训练重点,从何而定?教材!这是我这次备课忽略的最大宝藏,也是我这节公开课收获到的最大警醒。

记叙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记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2、学会列作文提纲。

  教学重点

  确定写作材料,列好作文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按事情发展顺序列提纲、作文,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2、懂得作文的步骤。

  3、确定要写的一件事,能列好作文提纲。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一定发生过许多令你难忘的事情。那么,哪些事情使你难忘呢?

  2、交流,适当板书。

  二、确定材料

  1、比较事情,哪一件更难忘?

  (1)没听妈妈的劝告,把钱放在浅兜里,结果跑丢了。

  (2)不听爸爸的话,在火车站乱跑,与爸爸失散,急得爸爸差点犯了心脏病。

  (3)不遵守交通规则,骑车闯红灯,被警察批评。

  (4)不遵守交通规则,翻跃隔离栏杆,后背被铁签子划破,缝合了十几针,留下了一道明显的疤痕。

  2、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以上所举四个事例,都可以称得上难忘,但是比较起来就可以发现:1、2虽然事出原因都是不听家长的话,但所犯错误造成的`结果不同,程度不同。所以2要比1难忘。3、4虽然事出原因都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一个只是被警察批评,另一个是以“血”换教训,显然,后者比前者令人难忘。

  3、从材料中选择最难忘的,而且是真实的写在草稿本上。

  三、列提纲、指导方法

  1、要想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应该按一定的顺序写。可采用倒叙、顺序、插序的手法,先编写提纲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

  2、自学习作提示,初步列好作文提纲。

  3、交流,及时指正不足。

  4、学习范文《阿姨送我上医院》,列出提纲。

  5、对照课文,查漏补缺。(经过部分的提纲要列具体一些)

  提纲只是一个框架,要想写得好,还要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尤其要抓住它们的变化来体现情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与此同时,如果再能抓住某种事物作为线索,那么文章将更精彩。例如:有一个小同学写雪天骑车带人造成了表哥骨折这件难忘的事,就抓住了看车、骑车、推车、撞车这个线索,同时又抓住了高兴、得意、难过这些情感的变化,使文章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

  同学们,不妨你也试着来写一写吧。

  四、开始作文

  学生列好提纲,开始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继续作文,完成习作《一件难忘的事》。

  2、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进一步明确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了解列提纲、作文情况。(所列提纲能不能发挥最大作用)

  2、选评佳作和有问题的作文。

  评议的标准:

  (1)选事是否准确;

  (2)是否按事情发展顺序列好提纲;

  (3)事情的过程是否写具体。

  教师阅卷

  分类。有可能,将佳作、佳句展示出来

  老师收到作文后,很快批改、分类,争取两三天内交给学生。按小组进行。

记叙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2、通过景物描写片段的练习,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感受力,细微之处见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注意抓住特点多角度描绘景物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会迁移,在实战演练中自觉运用景物描写

  教学原则与策略:

  本课本着学以致用,一课一得的原则,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启发——讨论——归纳——理解——运用——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还记得朱自清《春》中那片烂漫的春花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回顾感受景物描写的魅力。

  思考:文章中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这一部分是景物描写。首句用拟人、回环两种修辞方法,描写了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的景象,紧接着通过三个比喻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开展联想,运用超前夸张,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表现了作者对春日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景物描写又叫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谈自然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巧妙运用。这包括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绘。

  这节课我们将借助课本中的丰富文本资料,仔细分析其作用,体会其方法,并在片段练习的实战演练中培养自己进行景物描写的能力,使文章情景交融,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自主探究—重温经典

  课文中我们还学过哪些写景的文字曾深深地打动了你,找到他们,重新回味,体会下这些景物描写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自主学习,回扣课本,搜罗课本学过的文本资料自主研读,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并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四、展示明确——技巧总结

  (一)学生分小组展示课文中精彩写景片段的赏析并从中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提炼技巧:师生借助经典段落的赏析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a.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烘托人物心情

  3.渲染气氛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深化作品主题

  b.景物描写的方法

  1.抓住特征,加入修饰语,巧用修辞。

  2.调动多器官,多角度描写。

  3.虚实结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4.动静结合

  5.注意安排好写景的顺序

  6.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7.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实战演练——片段练习

  1.教师出示情景设置:这次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放学了,我带着糟糕的试卷回家去。

  要求:运用景物描写,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篇幅可长可短,不少于150字,片段即可。

  2.学生小试牛刀,根据探究所得进行微型写作。

  六、修改评价——佳作欣赏

  1.修改交流。学生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出示评改要求:

  用红笔把景物描写部分勾画出来,并标注你所使用到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如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并用简洁的文字说说其表达效果。

  2.佳作共赏。对学生评出来的佳作教师引导进行共同赏析,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 阴沉的天空扯来一片乌云掩住了自己忧伤的脸。鲜红如血的分数,像把图钉洒

记叙文教案5

  复习目标:

  1、能准确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解题方法:可从六个方面理清答题思路: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奠定情感基调;

  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典型例题分析: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变色龙》中“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再如《芦花荡》中“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①“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

  如《芦花荡》中“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智取生辰纲》中“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

  “众军汉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六、用景物描写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到了五月节,石榴花没有开得那么红,那么大。”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典型例题:(2011年南京)《雪地烤红薯》

  4.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赏析的能力。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小说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解答这类题目,不能孤立地分析景物,而要把景物和人物、背景、主题等因素密切结合起来。具体到这道试题,(A)(B)两处的环境描写分别出现在第②段和第⑧段,由“薄薄一层雪”到“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暗示时间的推移,天色已晚;由“飘着雪花”到“雪越下越大”,说明天气越来越冷。而这一切又表明男人在雪地里已经站了很久,但生意惨淡,因此(A)(B)两处对雪的描写,还具有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的作用,烘托了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

  【答案】(3分)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当堂练习

  一盏油灯

  刘超

  生日这天晚上,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口上加放着一枚乾隆年间的铜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过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钱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三十年前,五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灯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事的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墨污油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用不着,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本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本不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了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黑暗,没有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十七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时我带着亲人的嘱托一一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刚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归来。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唯独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

  我愿用身躯做瓶,血液做油,筋骨做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作者在开头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说它“极普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它“极不普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这道题要在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完成,这篇文章就是写小油灯的“极普通”和“极不普通”。“极普通”在文章开头写得很清楚。它“极不普通”是文章重点叙述的内容,解答时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内容。可以从小油灯的来历、经历、与“我”的关系几方面来思考。

  答案: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做的;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融进了“我”的生命。

  2.用曲线在第四段中画出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

  解析串讲:这道题要分两步解答,先在题目指定的第四段中画出描写的句子。第四段主要写当年使用油灯的地点、原因以及油灯的作用,因此,油灯应是描写的对象,找出描写油灯的句子并不难,“暗淡的光环……宛如一片星星”。说明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描写的语句表达了“我”对油灯的什么感情;二是描写的语句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有了思路以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就可以了。

  答案:突现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

  3.文中“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抓住文章中第9、10、11段的内容进行思考。妈妈的话点明了油灯的作用,油灯伴随着“我”到塞外、战场,为“我”驱散寒冷,驱走死亡的阴影。

  答案:油灯已不是普通的灯,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它与“我”不可分离,它融进了“我”的生命,表明油灯所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

  4.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串讲: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先要了解其内容。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段表明“我”的决心——用全部生命做油灯,然后再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我愿发扬油灯精神,为人民贡献一切。

  5.选择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后面说的“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D.“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反衬了油灯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解析串讲:这是一道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最好采用排除法。先认真读选项,发现错误就排除;如果没有发现错误,也不要马上确定答案,要把所有的选项看完之后再确定。A项没有发现错误;看B项,它是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文章内容并不是歌颂“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品质,可以排除;看C项,文中说“油灯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但不是“我”的象征,可以排除;再看D项,只要把文中这句话完整地看一遍,就会发现此项说法不正确,应排除。

  答案:A

  课后巩固练习

  1、2012年《中考指导用书》“身后的眼睛”第3题。

  2、2012年《中考指导用书》“黄昏”第3题。

  3、2012年《中考指导用书》“我心目中的马卡连科”第3题。

  4、2012年《中考指导用书》“生命的绝唱”第3题。

记叙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叙文选材方法:合题旨;有新意;小角度;避生就熟。

  2、提高选材能力,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你会想到了什么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亦或是一个人、一桩事、 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句话、一首诗?总之,众多的、你所亲身经历的、难忘的日子将涌上你的心头,等着你去编织;众多的、你所熟悉的,和你精神上、感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带着各自的命运,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音容笑貌,来到你的眼前。

  也许你的书房只有八平方米,也许你的书桌又小又旧,然而,当你拿起笔来,在这个不平凡的时刻,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都将一齐涌向了你的心头、你的笔端??难道不是吗?就在前不久,我让大家把最让你感动的事写下来,结果大家一写就是一箩筐。这下,我们都困惑:我到底写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记叙文该如何选材。

  二、如何选材探讨

  请把“不是脸”的材料剔掉!

  这里材料罗列的是“感动你的事迹”,那怎样的材料才算是“不是脸”的部分?

  就是绝对不可能感动你的事迹,不扣题旨的部分,请找出来,写在学案上。

  (提示:有两个材料)

  第5则材料;为什么?

  你有没有感动?没有。若硬要说感动的'话,只可能是谁感动了?姑姑。

  所以,有没有感动你?没有。非常准确。

  第7则材料 ;为什么?

  你给乞丐硬币,你自己可不可能感动?不可能。若硬要说感动的话,只可能是谁感动?乞丐。

  所以,属不属“感动你”的事?不属于。

  第二步: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这里属于“陈谷子、烂芝麻”的材料是哪些呢?请找出来,写在学案上。

  第1则材料;第2则材料;第8则材料;第9则材料

  删去

  有同学疑惑:就上个星期,妈妈冒雨给我送药了,不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吗?怎么能算“陈谷子、烂芝麻”呢?

  也许的确,你妈妈刚刚冒雨给你送过药。妈妈冒雨送药,在很久以前,在别的同学身上也发生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材料旧了。

  注意关键词“也发生过”,说明这件事可能在你身上发生,也可能在别人身上发生,是共性材料,不是个性材料。自然就变成“陈谷子、烂芝麻”了。

  第三步:

  还剩3则材料呢?再怎么选呢?

  第3则材料 删去

  剩下第4则材料;第6则材料。任选其一即可。

  先抑后扬:戏水时,只往岸边跑,被嘲笑为胆小鬼;为了鞋子居然三步并作两步,踩着大石块冲下去为我捡回鞋子,非常感动。他让我真正明白:真正的勇敢,决不是用拳头制止别人的嘲笑这么简单。

  小结: 1、与中心(题旨)有关

  2、新颖的材料(个性材料)

  3、理解的材料(避生就熟)

  三、如何理解“避生就熟”?

  幸福

  从家到校是一段短短的路,但只要留点神,每天从这段路上走过两个来回,总会看到一个个“短镜头”,那都是幸福的所在。

  你看,小男孩不安分地站在爸爸车架上,两手撑着爸爸的肩膀,做着鬼脸;路边卖菜的妇人一边爱怜地笑着,一边仍不忘提醒着“小心点儿”。

  骄阳下,一位老大爷踩着特制的小三轮,车座后边扎着一把花伞,花伞下坐着他的老太婆,正说着笑着,没牙的嘴巴一直合不拢。

  傍晚的凉风里,一位将为人母的少妇挽着爱人的手,在田边散步,满脸写着幸福和憧憬。

  田间,一位老人半蹲着,深情地看着那一畦畦翠嫩可人的蔬菜,不时用手摩挲几下,

  好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

  放学铃声串串地滑溜着,不一会儿,流出了学生自行车队。主流中分出支流,渐渐地三五成群,倾身靠头地凑热闹,脚下蹬着,口里聊着,眉儿舞着??

  美容院里刚走出一个姑娘,撩一撩刘海,甩一甩长发,满身飘溢着青春和美。虽然看不清她的脸,但能感觉到她心中涨满了生活的希冀。

  托儿所里,那只聪明的小狗总会用两条后腿站起,博得娃娃们咯咯咯的笑;这笑是那样的天真无邪,似乎能融化一切忧愁烦恼。

  东皋桥上一对卖童子烧鸡的年青夫妇,正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也许是一对下岗工人,女老板身材窈窕,可以想到她曾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她却用她那娇嫩的双手吃力地去剁鸡,用不再娇嫩的双手撑起一片新的天空。

  生活是平静的,但平静的生活就像一杯香茗,没有醇酒的浓郁,没有咖啡的刺激,没有牛奶的醇厚,但它能让人品出一种淡淡的清香,回味无穷。这就是幸福!

  我们常常抱怨幸福离自己太远,那是因为你总仰望天上找幸福,而事实上,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朋友,走在路上,请放慢你的脚步,瞪大你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吧!

  第二组: 幸福

  幸福是一缕金色的阳光,轻柔地包裹着我们的心灵,温暖而不会灼伤。

  我有一件帽服,帽服的帽子是用拉链连接到衣服上的。可是,那拉链坏了一半,帽子垂下了一半,所以一直忘了拿回家去。直到期中考试的前一天,老师要我们把所有东西都带回家,于是,我只好穿着它回家了。

  刚走出教室,一只有力的手重重地拍在我的双肩上:“喂!你的帽子掉了,不要?我可拿走了啊!”回头一看是我最好的朋友小紫。“知道了!拜拜啊!”我笑着告别了她。

  半路上,一个初一年级的小同学从背后叫住我:“姐姐,你的帽子坏了!”我的心中顿时洋溢起一阵温暖:“谢谢你啊,我知道这帽子坏了,它不会掉的??”

  阳光洒在她灿烂的笑脸上,那画面让人心窝荡漾起甜蜜的涟漪,沉醉在两个幸福的酒窝里??谢过了她,转身上了308公交车,司机见我上了车,刚要开口,我打断了他:“这是我的月票。”他笑了,眼角的几丝鱼尾纹也好像笑了:“我是想说,你的帽子垂了下来。”

  我得心里就像是被春风拂过一样温暖:“谢谢,我知道了。”我在前排找到了一个较好的位置,座位被阳光照得暖洋洋的。

  公交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了,座位也很快被坐满了。这时候,我才发现,她的腹部有些突出,竟是一位“准妈妈”。我连忙给她让座。她温柔地微笑着对我说:“孩子,你的衣服怎么坏了?回家让妈妈给你补补吧?”

  难道这不比一千一万遍的“谢谢”还温暖吗?就像太阳的光芒,美丽、温和??

  这就是幸福吧??

  幸福就是温暖柔和的阳光,幸福就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不要妄想一下得到很多,那样失去的也会很快。只要从点滴小事中体会,一定会品尝到真正的幸福。

  1、 两篇文章初步感知,你更喜欢哪篇?

  2、 作者的写作材料是怎么来的?亲见;亲历。

  3、 这两篇文章的材料,你觉得哪篇的更好?为什么?

  展现了一个个幸福的画面(8则材料),给作者带去一种幸福感。

  写了一路上不同的人对他的帽子的关心(1则材料),同样给作者带去一种幸福感。

  4、 哪一篇给作者带去的幸福感更强(幸福指数高)?第二则材料幸福感

  启示:在合题旨的情况下,越熟悉越好(亲历>亲见>亲闻)

  四、作文实践

  童年是池塘里的蝌蚪,童年是荡起的秋千,我把童年比作诗,它比诗歌更绚丽,我把童年比作画,它比画更深沉,我把童年比作河,它里面流淌着童真和甜美??

  下面,让我们以“童年”为话题,注意选材,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记叙文教案7

  教学目的:

  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善于选取和组织材料,并根据资料的需要,比较熟练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把对象记述得具体生动。

  重点难点:

  1.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及其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3.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和写作过程。

  教学设想:

  作文先明体。辩明文体是很重要的事情,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来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的体裁特点及其区别。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按写作过程,培养学生立意、选材、抒情、组材、布局谋篇、联想和想象、过渡和照应、开关和结尾、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潜力和表达技巧。教师要讲明要求具体指导,并通过范文示例,使学生能写一般的记叙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

  关于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先把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加以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其特点。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

  记叙文:写作目的以事感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传授知识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前因、后果、论点、论据、论证过程问题点(知识点)写作方法写人:肖像描述行动描述、对话描述、心理描述以及细节描述例证法、引证法、比较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层进论证、引申论证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用数字、列图表记事:顺叙、倒叙、补叙插叙写景:抓住特征寓情于景

  说明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是说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还可根据资料和表达的需要采用其他表达方式。

  但是,同时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在不同文体中运用相同的表达方式是否有区别?比如说,就应怎样看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记叙文中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议论文中的说明和说明文中的说明,等等。我们认为它们是有区别的,不能混淆在一齐,不然就会出现“以叙代议”、“以议代叙”、“以说代议”,犯“不符文体”的毛病。

  议论文:语言特点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准确、精练、概括准确、平实、明晰、周密资料主旨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中心论点事物特点、实质。

  记叙、描述、抒情、议论、说明等,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各类文体都要凭借这些方式来表情达意。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决定了文章属于什么体裁:以记叙为主,称为记叙文;以描述为主,称为描述文;以抒情为主,称为抒情文;以议论为主,称为议论文;以说明为主,称为说明文。但是在中学教学中没有把描述文、抒情文单独作为两种体裁,而把它们归入记叙文等体制中去了。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四个可比点:

  (1)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在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同;

  (3)详略不同;

  (4)方式不同。既以同学们经常容易混淆的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为例:前者以记叙为辅,所占比重较小者以记叙为主,所占比重较大;

  前者是以列举事例作为论据,后者则是通过对人和事的描述本身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一般采用根据的写法,对人和事的例子只概述,只选取其中必要的片断,语言也较质朴,后者一般采用具体的写法,对人和事描述较细致、完整,语言也较生动形象;前者较单一化,一般只用顺叙的方式,把事实材料交代清楚,为文章带给论据即可,后者则较多样化,顺叙、倒叙、补叙等皆可灵活运用,以避免流于呆板、一般化。在了解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之后,还要掌握记叙文中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法。

  记叙文,主要有三种类型。

  1.记人叙事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人物和事件。自然,写人民事还能够有所侧重。因而把前者称做“写人记叙文”,后者称做“写事记叙文”。实际上,两者有时是很难严格地区分开来的。记人,要善于采用多种描述方法(外貌描述、行动描述、语言描述、心理描述、细节描述、侧面描述等),着力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叙事,要善于

  选取典型、新颖的材料,要把事件交代清楚,要根据需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法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地进行叙述和描述。

  2.写景抒情型。这类文章主要是描述景物和抒发感情。两者常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齐的,纯粹的写景文和抒情文是很罕见的。写景要有鲜明的目的性,不要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色,细致而生动地展开描述,并寓情于景,到达情景交融的境界,才能产生较强的艺术

  感染力量。抒情,能够直接抒情,也能够间接抒情,但都务必是自然的、健康的。

  3.托物喻志型。这类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物体的生动描摹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物”和“志”务必有某种关联,不能生拉硬扯地捏合在一齐。由“物”到“志”,其联想应是合理的,贴切的。当然,状物要精细、逼真,咏志要深刻、高远。

  这三种类型的文章,以记人叙事型最为重要,它是写作其他两种类型文章的基础,也能够说是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的基础。因此,尤其要学好记人叙事的方法。

  二、练习

  选读几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对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特点比较表,体会记叙文的体裁特点,了解它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指导

  关于立意。

  1.立意要新。

  据说,有位语文教师曾要求学生以“游圆盟我”为资料,自拟标题作文。多数学生的文章都细致描绘圆明园的山光水色,抒发艰秀丽景物的赞叹之情,唯有一个学生的文章却以《我愿圆明园更荒凉》为题,立意与众不同。其文大意是说,如果持续遗址原貌,圆明园更荒凉,能够使游人凭吊古迹,睹物伤情,悲愤地反思已经永久过去的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师生读罢这篇作文,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是很有新意,且有见地的。圆明园曾有过辉煌的过去。19世纪被称为“万园之园”。但自八国联军恣肆践踏、抢劫、焚毁之后,其遗址只记载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的伤痛。保存这一遗址,实际上保存了历史的见证。有人还由此遗址联想到了西柏林闹市区的“纪念教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物,漂亮完美的教堂被炸弹掀去了屋顶,至今仍按此面目保留在那里。遗址本来就是遗迹,它并未使繁华的市区蒙羞,看到它却使更多的人忆起战争的残酷,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王晓梦“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联想)他期望保留圆明园遗址的肃穆和好处。他的这个看法与学习习作的题旨可谓不谋而合,意思是庶几相近的,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文是就应有新意的。“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李渔《闲情偶寄》)立意又“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有人甚至提出“三忌”,即“忌庸、忌陋、忌袭”。这是很有见地的。试想,文章的意思平庸、浅薄,甚至因袭他人,有谁爱看?

  能对读者产生什么作用?因此,必须要写出自己的新的感受,新的意思,新的见解,并以此统帅全篇。

  所谓“立意新”又包括哪些方面的资料呢?一是题旨新。有真知的灼见,有全新的主题。一是角度新。主旨并不新,但反映主题的角度是新的,同样能使人有新鲜感。一是感受新。写出了自己具体、深切的感受,能给人以启迪,也会使人感到有新意。总之,一句话:人们读后要有新的收获。当然,那些似新实旧,用“新”掩盖谬误,故作新奇实乃偏激的“立意”,是不能称做新颖的,人们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新东西的。

  2.立意要深。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章,人们自然不爱读;至于那些主题虽然正确,但意思浅近、不耐录味的文章呢,人们同样也是不爱读的。这就是说,立意好意味着既“新”且“深”,要新颖,深刻。

  “深”,是同“浅”相对而言的.。浅,表层认识,一览无余,不能给人留下自己印象;深,入木三分,铭心刻骨,令人咀嚼、回味,久久难以忘怀。立意务必高远,有深度。深刻的主题又从何而来呢?

  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但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构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可见,主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当然,这不是说有了必须的生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构成高深的主题。高尔基在肯定“思想是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它的基础──劳动生活”的同时,还提出了“它的原则──观摩、比较、研究。”19世纪俄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个性强调“思索”的重要性;“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值不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一钱不值。”可见,主题的构成还需要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当然,这就要求作者具备相当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一是生活经验,二是思想水平,两者务必兼有而不可或缺。我们务必凭借着独具慧眼的见识,从个人生活体验的深厚土壤里,发掘出尽可能深刻的主题,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邃的哲理性。

  单纯地为记事而记事,为写景而写景,为状物而状物,无非是说事好、景好、物好、如此而已,是没有多大好处的。作者务必借事言理、即景抒情、托物喻志,有所寄托,才具备写作的价值。立意的深度正在所言之“理”、所抒之“情”和所喻之“志”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立意高”(或说“有深意”),“立意新”(或说“有新意”),这是两句通常用来称赞文章主题思想好的评语,其实也是立意的两条基本标准。(当然,前提务必是“立意正确”。)让我们平时

  注意打好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以敏锐的目光、分析的头脑,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提炼出既“新”且“高”的思想作为文章的主题吧!

  二、示例纯白的勿念我杨家骥

  一天清晨,我遛早儿回来,手拈一朵沾满露水的野花,举到妻的面前:“你看!”

  她瞥了一眼,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稀罕物呢,这野花,在坡头的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是有的是,可你明白它的花名吗?”妻沉思了一会儿,最后摇了摇头。

  其实,这花我从小就熟识,每年都能在野外见到。但是,在这以前,我也跟妻一样,叫不出它的名字。老实说,在野花里,除去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能对上号以外,其他如红色的野百合,蓝色的勿忘我,至今我也没见过。但是名字都很熟,尤其是勿忘我,在文章里被描绘得那样秀丽,富有诗意,简直一支蓝色的梦幻曲。遗憾的是,只有它的名字储存在我的记忆里罢了。

  直到我读了宗璞的一篇美文,从中才得知它的芳名。记得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草丛里有各色的野花……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这熟识极了的罢花形象,心想准是它: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

  我把宗璞的有关原文一字不漏地背给妻听:“它的名字恰和勿忘我相反,据说是叫做不要记得我,或译做勿念我罢。”

  “勿念我?多好的名字阿!比起勿忘我来,更别的深长的意味。”妻接过那朵纯白的勿念我,留意翼翼地捧在手里。我点了点头。是呀,“勿念我”和“勿忘我”,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种野花的名字,但又何尝不反映出人生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阿……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想留名青史,叫后人永世不忘,并为此费尽心机,可到头来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没有他的位置。相反,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伟人,不仅仅活着的时候不图名利,就边在遗嘱里他都表示让人们忘掉他,去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不但没有忘记他,而且至今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指导和鼓舞着人们如何去生活和斗争。敬爱的周总理也是,生前无私无畏,死后连把骨灰都不留,可人们以及子孙后代谁能忘记他呢?世上的事就是这么耐人寻味。哦,纯白的勿忘我,谢谢你给予我的人生启迪。

  「评析」

  一种野花,“在坡头路边的草丛里有的是”的野花,在有的人看来,算不得什么“稀罕物”,从中难以开掘出什么深刻的思想,没有什么写头。但是,作者却抓住了它的特色:“挺秀的翠茎高擎着纯白的花朵,当小风吹来时,颤巍巍的,不招蜂,不引蝶,似乎没人注意它,在草丛里闲闲地开着……”并在它的名字──“勿念我”上做文章,把它同蓝色的“勿忘我”作比较,认为它“比起勿忘我来,更别有深长的意味”。为什么呢?作者写道:“虽说只是一字之差的两草喻志,对事物开掘很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思想境界,受到人生的启迪。这样的主题是深刻的,也是新颖的。

  三、练习

  作文题:

  1.在阳光下成长

  2.一路风光

  3.春满校园

记叙文教案8

  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

  (1)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2)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3)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5)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6)掌握散文、小说的特征

  2、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阅读”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记叙文的有关知识4教时

  2、记叙文阅读学法指导1教时

  一、记叙文的有关知识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记叙文的特点

  2、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教学知识点: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2、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记叙的顺序

  教学知识点: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

  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

  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3、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2、记叙的详略

  教学知识点:

  (一)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

  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①抓具体材料: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②抓文章题目

  ③抓开头结尾

  ④抓议论抒情语句

  2、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1)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2)抓关键性词句

  (二)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

  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

  1、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2、记叙文的语言及写作特色

  教学知识点: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二)记叙文写作特色有: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三)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记叙文阅读学法指导

  教学要点:

  1、现代文阅读方法

  2、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

  教学知识点;

  (一)现代文阅读方法

  1、精读法

  (1)概念:精读是对一篇文章作反复阅读,仔细琢磨,以求得精深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

  (2)要求:理解词句,领会内容,理清结构,把握写法,熟读成诵

  (3)方法:通读——查阅——琢磨——吟诵——应答

  2、略读法

  (1)概念:相对于精读而言,也称粗读或速读

  (2)方法:A先读序言、目录法B“不求甚解”法C做读书笔记法

  3、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重在对两篇及以上文章的求“同”辨“异”上。“同”是文章的共性,如,题材、题目、文体;“异”是文章的个性,“异”的角度大体有:A文章的内容B文章的语言C文章的结构D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

  通读——审题——筛选——思考与判断——答题

  (三)现代文阅读的一般要求

  (1)辨析词语指代的内容

  (2)理解词语含义

  (3)分析关键性语句

  (4)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5)分析写作方法

记叙文教案9

  记叙文的复习复习要点及目标:

  ①概括故事情节

  ②把握人物形象

  ③分析环境描写

  ④理解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知识点拨

  一、导入: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之一,在近年的中考中作为叙事类现代文阅读材料被屡屡采用。

  二、知识梳理:

  1、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

  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4、作品主题的挖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常见的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三、课堂练习:

记叙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写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2、复习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3、重点掌握记叙文中人物描述的写作技巧

  4、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

  记叙文中人物描述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交流)

  二、复习记叙文的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资料的文章。记叙文的6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时间线、地点转换线。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说明等

  6.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7.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比较、伏笔、铺垫等。

  三、记叙文中的人物描述方法

  例文赏析

  1.分组讨论文章值得借鉴的地方

  2.师生小结:

  写人应注意:

  ①抓住人物特点,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等描述,写出人物个性。

  ⑵侧面衬托

  ③善用比喻

  ④合理地找准线索,围绕线索选材

  ⑤进行景物描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四.写作练习

  1.片断写作:用这天学到的方法,选取本班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写出他的个性特征。300字左右。

  2.大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爱的同学,在你的生活中,谁对你影响最大?这个人怎样影响了你?怎样牵动着你的情思?你必须有很多的话要说,请你在方格中留下最真最美的文字。

  请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少于5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记叙文教案11

  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潜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

  (1)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2)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3)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5)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6)掌握散文、小说的特征

  2、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阅读”教学资料及课时安排

  1、记叙文的有关知识4教时

  2、记叙文阅读学法指导1教时

  一、记叙文的有关知识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记叙文的特点

  2、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教学知识点: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资料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资料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忙构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述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2、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述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述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此刻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

  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述。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记叙的顺序

  教学知识点: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证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3、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述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2、记叙的详略

  教学知识点:

  (一)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

  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

  (1)、资料: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资料,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好处。

  (2)、方法:

  ①抓具体材料: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好处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述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②抓文章题目

  ③抓开头结尾

  ④抓议论抒情语句

  2、记叙的材料(资料):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资料。材料务必为中心服务。

  (1)抓记叙的要素:如: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

  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述

  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

  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

  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

  ①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

  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

  ③场面、细节描述

  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

  ①景物特征

  ②景物与人的关系

  ③景物描述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2)抓关键性词句

  (二)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述,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

  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状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

  1、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2、记叙文的语言及写作特色

  教学知识点:

  (一)记叙文是以记叙,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状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述: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述分为人物描述和环境描述。人物描述包括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环境描述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述,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资料发表见解、决定、证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好处,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二)记叙文写作特色有: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三)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记叙文阅读学法指导

  教学要点:

  1、现代文阅读方法

  2、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

  教学知识点;

  (一)现代文阅读方法

  1、精读法

  (1)概念:精读是对一篇文章作反复阅读,仔细琢磨,以求得精深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

  (2)要求:理解词句,领会资料,理清结构,把握写法,熟读成诵

  (3)方法:通读--查阅--琢磨--吟诵--应答

  2、略读法

  (1)概念:相对于精读而言,也称粗读或速读

  (2)方法:A先读序言、目录法B“不求甚解”法C做读书笔记法

  3、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重在对两篇及以上文章的求“同”辨“异”上。“同”是文章的共性,如,题材、题目、文体;“异”是文章的个性,“异”的角度大体有:A文章的资料B文章的语言C文章的结构D文章的表达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

  通读--审题--筛选--思考与决定--答题

  (三)现代文阅读的一般要求

  (1)辨析词语指代的资料

  (2)理解词语含义

  (3)分析关键性语句

  (4)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5)分析写作方法

记叙文教案12

  一、科学划分课时目标

  语文课不仅要有每一课的总目标,而且要有明确的课时目标,哪些内容应在第一课时完成,哪些任务该在第二课时完成,必须要有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可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由于没有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和教材,课堂教学一塌糊涂,让听课老师搞不明白他上的到底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落实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效率低下。如何做到课时目标的划分科学而合理呢?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把握住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总目标,再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此次参赛的优秀教师们,他们所完成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即读书、识字写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将这些任务放在第一课时去完成,第二课时重点是细读感悟,揣摩语言,体会情感。教学任何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做到心中有目标,上起来也就扎实有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虽然我们明确了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授课教师的不同,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绽放精彩,优秀教师就是注重优化教学环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呢?本人从这次“课内比教学”竞赛活动中受益匪浅。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以致用。如在读课文中认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含有生字的句子,读句子中巩固认字;读词语,在词语中认识生字;在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中记忆生字,如悄(qiǎo)然、悄(qiāo)悄等。把生字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生字,真可谓一箭双雕。

  2、识字中巧妙穿插写字指导,读写结合。大多数老师认字是认字,写字是写字,孤立分开,或者一一教写,缺乏重点指导。学生已熟悉生字后,教师应有意提示学生去发现易写错生字及书写时注意的地方。对于特别难写的、课本中又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教师要重点指导,并范写,如“兜、噩”等字。读中练写,利于提高识字的有效性。

  3、反复诵读,体现语文教学本色。语文教学,特别是第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并且读书方法多样、读有要求、读有指导。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同学间互读课文,订正字音;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读,读通顺,读流畅;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并比赛朗读;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问题,边读边做批注;展示朗读水平,师随机范读指导,练读,和老师挑战朗读;分组读,齐读等。读要贯穿课堂的始终,以读代讲,读有所悟,但切忌机械重复地读。

  4、选准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多样,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及特点,交流读书收获,赏析写得最好的语句,解决学生看题质疑的问题等。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运用,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整体感知课文,都应选准切入点。如竞赛中的两位老师都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位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小女孩几次擦亮火柴,然后说出小女孩每次擦亮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再就是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另一位老师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女孩的语句,然后读中感悟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后一位老师切入点小,以反常态,体现了个性化设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悟,学生当然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整体感知课文,不在于涉及的内容多,重在找准切入点。

  5、及时鼓励学生,语言具有亲和力。爱听表扬是小孩子的天性,一句“相信你是最棒的!”的话,能使学生热情高涨。“孩子,大胆点,说错了别怕!”“你真是老师的知音!”等话,能拉近师生距离,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尤为重要,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把握课文内容,都需要学生自觉去完成。但学生自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学生的合作探究比老师口干舌燥的说教更行之有效。如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互相听读课文、纠正朗读错误,讨论交流自读疑问等。如《生命》一文的教学,一学生提出“生命是什么?”老师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发扬了合作精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解惑者。

  四、强化教师基本功,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课堂上学生感到困惑时老师只要稍作引导,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教师要想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如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渊博的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竞赛中的一位老师在让学生朗读《触摸春天》中的一个句子时,学生总是读不好,老师声情并茂地作了范读,学生再也不愁读不出感情了。教学中,老师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

  相信我们在“课内比教学”活动的滋养下,在各县教师精英的引领下,一定能弥补语文教学的缺憾,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切实提高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与您探讨。

  1.注重三语:导入新奇,创设情景引人入胜;过渡语启迪思维,小结精巧,语言优美;总结语精炼,富于诗意。

  2、读通课文方法要多样性,可以用比赛、游戏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同时巧妙评价(师生评,生生评)鼓励学生。

  3、学习生字词要带动学生识字兴趣,把识字与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互教互学,不要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同时要选代表性的字示范写字。也可以追本溯源,说字的演变,部首的含义教学生熟记,事半功倍。

  4、在课后安排拓展环节,可以体现老师的大语文观,突出课堂的增量。

  不过,最根本的是要熟读课标,做好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好课文与本单元,乃至本册的关系,突破重难点,用好评价引导学生学习。否则,只会出现课上热热闹闹,下课啥也不知道的结果。课堂气氛再好,也不能算一堂好课。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记叙文教案13

  一、[训练目标]

  学会审题,使记叙文“符合题意与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二、[写作指导]

  符合题意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写作的一条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求,在高考阅卷中,虽然采取分项分等评分法,但文章内容是否符合题意一项举足轻重,即一旦内容不符合题意,中心再明确,主题再深刻,结构再完美,语言再生动也没有意义。所以,本次训练重点是审题要准确,中心要正确。

  审题的要点:

  1、把握题旨,明确要求。

  高考的作文命题,大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标题或材料本身,二是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部分包括字数、文体、重点范围或表述的方式等的限定,这些都制约着写作,必须首先明确。

  对于由概念构成的题目,要准确理解概念的字面意义、引申义、比喻义,以确定文章的立意。如《我的财富》,就要准确理解“财富”的各种意义“钱财、有价值的东西、有意义的道理、值得记住的教训、真挚而宝贵的感情”等,这样审题就会有多个可写的较准确的角度。

  2、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题意。

  所谓准确、全面,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地审读、揣摩。既要把握题目内涵,又要弄清题目的外延。确切地了解命题范围,明确命题者要我们写什么。

  审题的准确与否,将决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是否符合题意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朝正确的方向展开,可以说它决定了文章的基本命运。如1998年大作文明明规定“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有的同学却闭口不谈或少谈自己,大谈别人,就是重大失误。

  三、[审题例说]

  一、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二、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红叶》,不是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粮神。也就是说,《红叶》就是写树老叶红,人老心红。

  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

  三、添加因素法: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的”等。

  四、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新世纪畅想曲》

  五、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可以将发生在“今e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六、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目从中悟出的哲理。

  关键是审清结构,从分析题目的语言结构入手,明确题目范围、内容、重点。

  1偏正结构:

  例如《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一次难忘的选择》《我的良师益友》等,对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中心词,中心词表明写作的对象和内容,而定语起限制、修饰作用,限定了要写作的对象和内容的数量、范围和性质,如《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中"一件"限定了数量,"不该发生"限定了事的范围、性质,这件事必然是一件令人痛心、令人追悔或令人反思的事,其实就暗示了题目的旨意,故在审此类题目时,既要注意中心词,又要特别注意定语限制词。

  2并列结构:

  例如《我和书籍》、《昨天、今天、明天》,并列结构几部分之间并无主次之分,写作的重心是在二者或几者之间的关系上。如《我和书籍》,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是"我""书籍",但这个"和"字限定了写作的重点在"我"和"书籍"关系上,即我对书籍的兴趣、爱好、学习的过程和书籍在我成长进步过程中对"我"学习、认识、生活上的帮助。

  《昨天、今天、明天》,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仍是重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更加明确今天的方向,立足今天,珍惜今天,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主谓结构:

  例如《我了解了他》,《美,就在我们身边》《我爱我家》,这类题目的主语部分和宾语部分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内容,而谓语部分则表明了写作的重点,第一题中"了解了"是写作的重点,既是"了解"就有一个"了解"的过程,既是"了解了",有了一个"了"字,那么这种了解过程是一个由不了解、误解、甚至反感到逐渐以至完全了解的过程,从而表现了人物蕴含在内的'崇高品质或坚强意志。明确了题旨,甚至还可以确定欲扬先抑的笔法。

  4独词题目:

  如《心愿》《尝试》《窗口》《足印》等,此类题目只提供写作的对象、内容、寓意,而范围则是宽泛的,既可写自己,又可写他人,既可写事,又可写人,既可写一件事,又可写几件事。对此类题目的审题,要努力挖掘词语后面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作文的主旨。《心愿》命题者的意图决不会让考生写那些消极、不健康的心愿,必定让考生写积极、健康的心愿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怀。

  《窗口》一题,既可写景,又可写人写事,既可写"窗口"本身的变化,又可写由窗口所望环境的变化、家乡的变化,但无论写什么变化,写什么景、事、人、物,都必须是由"窗口"所见所忆所想引发的,从而以"窗口"为线索,以小见大,反映社会变化和风貌。

  注意独词题目的内部结构,如《父辈》中的"辈",限定了应写群体的父亲们,而不是单个的"父亲",如果写自己的父亲,则必须将他放在一个群体中去写。

  注意词的比喻义,《足印》是要求从比喻义、引伸义上写一段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或人生一段历程。

  (二)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介于命题和自拟题之间,较为灵活好写,对半命题作文,应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不加限定的部分,所谓不加限定的部分,就是填空的部分或者选择的部分,要充分利用不加限制的部分,写自己熟悉的,确有感受的事。例如《我从走来》,这类题目不加限定的是场所。再如《我生活在之中》,可选的很多,如人群中、精神世界,也可以填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所填内容以有所经历、有独特感受为准。

  (三)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审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题目(话题及材料)本身的意思;二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确定文章的体裁。有的作文在写作要求中队体裁作了明确的限制。有的作文对体裁的限制比较宽松,我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如话题作文大都不限制文体,题目也可自拟。但一旦确定某种文体,就只能按这种文体的特征去写,不能写成‘四不像’。

  2、确定范围。一篇作文写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文题都有限定作用。审题,就是要弄清它限定写什么,主要限定在哪方面,哪些限、哪些不限,从而将作文内容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如2002年‘心灵的选择’,显然限定写自己遇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内心深处所作的选择,至于是遇到什么问题,就不限。

  3、抓住题眼。这个题眼是文题中对题意起决定或导向作用的词语。审题时要注意到它,写作时要紧紧扣住它。如《牛刀小试》,关键就在‘小’上。如果写成大干一场或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某项活动,就离题了。

  4、弄清概念的含义。作文中大量跑题现象,来自对题中某些概念的误解和文意与这些概念的偏离。如2001年高考作文满分卷《赤兔之死》,关于该文是否符合题意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原因就在于对‘诚信’这个词的理解。有人认为,诚信是诚实守信,即忠实信守原先的承诺,不骗人;忠诚是对某个对象尽心尽力,甚至效死以从。而《赤兔之死》满篇表现的都是忠诚,所以是不符合题意的,有跑题之嫌。

  5、选定角度。有的作文可以从多角度去行文,我们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入手。这个问题,我们在立意部分还要详讲。

  四、[例文赏析]

  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着重测试考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同时更也能综合考查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能力。

  《尝试》这一记叙文题目的基本含义包括:主人公的“尝试”,应是有意识、有明确的目的,是自觉自愿去做的,“尝试”的结果应有所感悟,有所启迪,而且还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写作时,要时时围绕着这一灵魂,进行选材、结构,不要偏离,更不要违背主旨。而有的作文将“尝试”与“经历”相混同,写了自己生活的一段经历。

  例文

  尝试

  人,总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后才能长大成熟的。然而,错误有许多种,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它,或者我们能选择放弃,生活也许同样会回报给我们更绚丽的笑容。

  说不清从何时开始,或许是在那次运动会上吧,宁静而优秀的他深深地吸引了我的视线:一件“康威”T恤,一条深蓝色运动裤,显得既普通又有个性。

  他上高三,每次我从他身边经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他一眼,而他的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让我回味许多。那是一双令我直视则怯,斜视不忍,不视不甘的眼睛。

  后来听和他在一个班级的邻居说他脾气挺好的,待人随和,性格也比较开朗,这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好奇。终于,在元旦时,我鼓足勇气给他寄了一张贺卡和一封信,可那并不是什么“情书”,而是我认识他的经过,单单经过而已,末了我还注明要他回封信。因为我不希望自己一直关注着的人不知道。

  然而有一天,我发现了自己的天真,自己的幼稚——他是不会在乎不会理会更不会回信的。因为我看到他和另个一位很漂亮的女生谈笑风生,并肩同行,他还为她扎紧了圈巾。当时我的心像被人用针猛扎了一下,一阵抽搐。我不禁问自己:怎么了?你是嫉妒了吗?深冬的风边面吹来,好凉好凉的感觉,一条温热的小虫似的东西在冰冷的面颊上蠕动——我哭了!

  在厚重的夜幕掩盖下,我恣意地放纵着自己,一任泪流满面,释放胸中积郁了许多份感情重负,也把心中那个瑰丽的梦一点一点地撕碎……那些日子,我的天全都是灰色的!

  新年伊始,经过传达室,偶然的一次驻足使我发现了一封已覆盖一层灰尘的信,那分明是我的名字,可字迹却是陌生的。我小心翼翼地拆开信,一个灿烂的微笑已悄悄地浮在脸上——是他的,是我盼望许久的他的回信!顿时,我欣喜若狂,觉得天空骤然变蓝了,一切都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那么美。此时,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是如此执着地喜欢着他。

  可就在我整日沉浸在这甜蜜之中时,好友的一番话尤如一声震耳欲聋的春雷反我从梦中惊醒:生命中,有许多感情值得我们耗尽一生用地去呵护,而有时我们必须割舍和放弃,我心中的这份只能是后者。毕竟我们太小,青苹果园是我们这个年龄的女孩的禁地。可不管是有缘还是无缘,那一切都会过去的。这一刻,我才知道它是遥望而不可及的,可却带给我深深的触动……

  在夜色降临时,那已随风而逝的感伤又悄悄地回到了我面前……那晚,我失眠了,经过感情与理智的对白后,我用泪水埋藏起这段萌而未发的情感,将它永远封存于心底——除了放弃,我别无选择!

  那是我的第一次尝试放弃!放弃的感觉原来这么好!因为我又重找回了那个无忧无虑、活泼开朗的我。

  点评:

  这篇作文的考生由于写作时选取了亲身经历迫的事情,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写自己内心深处情思波澜,刻画得很细致入微,将一名春心萌动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正是得益于写自己的真情实惑,该考生才能将一个青春少女的微妙萌动的心理活动描绘得得一波三折。从对“他”的一见钟情,到过激烈思想斗争后寄出的“我”并不认为是情书的信,继而又细致刻画了“我”苦苦等待时由那份焦急与企盼,以至“泪流满面”。作者没有就此收笔,而是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当看到“他”的回信时“我欣喜若狂,觉得天空骤然变蓝了”。就在“我”陶醉于此的时候,听从好友规劝,“我”尝试“放弃”,并因此找回了一个中学生应有的生活。

  五、[审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场并不大的风,竟然刮倒了一颗大树。许多人从它身边经过,觉得奇怪:这么大的树,怎么弱不禁风呢?从断口一看,疑团顿解:原来树干是空的,里面钻者一团白蚁。

  请以“空心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记叙文教案14

  课题:一般记叙文的复习

  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课时:1课时

  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内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考点:(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读一下。

  考点: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针对中考考点,这节课重点复习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目标:(大屏幕显示),读一下。

  目标:(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对于目标,显示完后,让一学生复述,以检测他们的听课效果。如正确则欣赏其精力集中,否则提醒注意力,思维跟上。

  指导与训练

  一、第一环节,教师讲解,要素、顺序和线索,要求学生适当做笔记。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考点精讲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屏幕显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屏幕显示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3.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教师讲解完毕,下面请同学们看例题1,一生读文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做1题和2题。

  3分钟后,问做完的举手,让学生回答,如全对则给与表扬,掌握的很好,有错误则帮助分析。

  检测题

  [例2]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C.主要人物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4年广东省试题)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小结: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知识整体感知的一个步骤,要把握内容,还要正确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要联系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人物形象、写作背景以及上下文去品味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和句子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包括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进入第二环节。

  二、第二环节:讲解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3、“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回答对则肯定他已经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了,否则提醒。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3、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题: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做,提醒注意勾、画、圈、点。

  例题4、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3分钟后问,能回答的举手,如多数举手则表扬已经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了;如有不正确的,则指导。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总结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屏幕显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小结:线索梳理了,重点词句理解了,下一步干什么?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把握中心。进入第三环节。

  三、第三环节,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

  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方法如下:(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我们以一个语段为例,请看例题5,

  精典例题:

  例5、阅读下面一段记叙文,用双竖线在原文中划分出三个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主要意思。

  这天一大早,我们去山林里采野果。我们顺着一条崎岖的路走着,山越来越近了,瞧,千枝万树,五颜六色:青翠的松柏,墨绿的椴榆,火红的枫树,橙黄的榛树,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着叶子,一层层,一片片。红绿相间,紫橙交错,好看极了。我不禁喊了一声:“好一座五彩山!”走进林子,阳光暗淡了,天空也被树木的枝叶撕成了各种形状的白片片,林子里的山果使我们眼花缭乱。那紫莹莹的山葡萄,抖落着晶莹的水珠,像一串串的响铃;那山里红、野海棠,扬起了红喷喷的脸蛋儿,大松树上挂着的松塔一个个像大绣球。我们从榛子叶下摘着一个个圆鼓鼓的榛子。我咬开硬壳,吃了几口榛子仁儿,那浓浓的香味使我忘记了路上的疲劳。谁会想到这些不显眼的小灌木,竟然长出这般酥脆清甜的果实?到这里,我真感到胳膊短了,眼睛少了。太阳偏西,我们背了满篓的榛子、松子、山核桃、野海棠,还有一些蘑菇下山了。

  [答案]一层(从开头到“好一座五彩山”)层意:一大早,我们去“五彩山”采野果。

  二层(从“走进林子”到“眼睛少了”)层意:我们在林子里采尝野果。

  三层(从“太阳偏西”到结尾)层意:太阳偏西,我们采摘了满篓子野果下山了。

  [简析]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段落层次的划分,首先要能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段文字是记叙文,人物是“我们”,地点是“五彩山”,时间是从早晨到太阳偏西,事情是采野果,有明显的时间推移与地点的转移,即从进山到走进山林,再采尝野果到满载而归。经过以上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后,正确划分层次就有了依据。人物既然是“我们”,因此层意就应围绕“我们”干了些什么,再加上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写成完整的句子,层意就完整了。

  2、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学生做练习5第3题。考点为概括层意。

  交流答案,学生说明概括的理由。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请看例题6。

  例题6橘子与毛衣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陪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侯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微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面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

  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有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的、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要哭,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的一篮子橘子。

  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一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所有的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是什么时候离去的。隔壁的临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种后提问,如多数举手,则肯定,如少数举手,则让合作小组进行交流。结束后再提问。教师提示。

  【点拨】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橘子与毛衣》记叙了母亲用自己的毛衣为孩子换来橘子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抒发了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了记叙文阅读中要素、顺序和线索的梳理,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段落层次的划分,中心内容的概括等,另外,象记叙文的祥略,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受作品的形象,对作品内容、感情、写作方法谈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等也都是考查的重点,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不做重点介绍。、

  以上所复习的内容,谁还有疑问?有则师生探讨,无则进入下一环节。

  下面根据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点做一下练习。

  五、检测题: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意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2.用文中词语填空。

  ⑴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为他们说活时的-------------------。

  ⑵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

  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用什么写法来表现的?

  6.渎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7、给短文加一个标题

  解析:这篇记叙文阅读,共有六道试题,均为主观题。测试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有词语、记叙的要素、句子的含义、写作方法、文章内容等。应答时,先要了解测试的综合性特点,不能简单地孤立地去做某道试题,要有一个总体的梳理。然后要一题一题确定测试的知识类别和应答角度,抓住题干的关键词语,将试题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同时,还要注意试题间的联系和互相间的启示意义。

  参考答案:

  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地点:北京,老王家中人物:老王。

  2.⑴絮絮叨叨

  ⑵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

  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

  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5.对比的写法。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六、结束语:今天,针对记叙文的考查重点,我们一起复习了记叙文的几点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复习当中,不断实践,以提高解答阅读题的能力。

记叙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回顾经典,品味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归纳总结出记叙文写作六“一”诀。

  3、有意识地养成运用“六‘一’诀”写作习惯。

  〖重点难点〗

  1、归纳总结出记叙文写作六“一”诀。

  2、有意识地养成运用“六‘一’诀”写作习惯。

  〖课前准备〗

  1、记叙文有哪些特点?

  2、品读《珍珠鸟》、《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社戏》、《背影》、《风筝》、《最后一课》等,思考: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物体、一件普通的事,一位平凡的人,在大家笔下能熠熠生辉?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

  记叙文可以说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一种文章,在写作时也是最早接触的文体,什么是记叙文,它有哪些特点?今天再谈记叙文的写作好象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记叙文看似所有人都可以写,可是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种种问题,至少是平淡无奇,使人读来味同嚼蜡。

  今天我们着重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在审题立意后,选好了材料,如何打造,使你写出的记叙文更加生动感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昨天让同学们重温了我们学过的几篇堪称典范的文章,有没有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回顾经典,探究写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

  1、开头

  开门见山法,开篇即点明要叙事件,不多加修饰,给人以干净、明快、一气呵出之感。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样的开头,洋溢着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发情感。

  议论抒情点题法。“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开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通读全篇,读者始终被作者的笔牵1——让你的作文靓起来

  引着,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师小结:中考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每篇作文在阅卷者眼中停留的时间一般只有一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阅卷者是不可能细细琢磨推敲你的作文的,开头若能别出心裁,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必将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印象分自然不会低。记住:一见钟情的开头。

  2、结尾

  自然收束式。比如《社戏》的结尾。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

  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紫藤萝瀑布》。

  画龙点晴式。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记叙了“我”冒险攀登悬崖从而陷入困境,并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过程。尤其是先细腻地刻画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地向上爬、心惊肉跳地蹲、头晕目眩地向下望、全身麻木地伏等,而后又细致地描写了因毫无信心而啼哭及信心萌发探踩岩石,最后爬下悬崖的过程,自然地归结出:化解困难,从而克服困难。

  提出问题,引人深思,如《羚羊木雕》。作者巧妙地提出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引人深思。

  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如:《皇帝的新装》。

  师小结: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善于根据所写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一箭双雕的结尾。

  3、结构

  人线:即以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

  事线: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为线索,如鲁迅的《故乡》是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来组织全文的;

  物线: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等;

  情线:以人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莫怀戚的《珍珠鸟》。

  师:全文要有主线,组织典型而各有侧重的情节,统一服务于中心。一线穿珠的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出。

  4、情节

  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如:《智取生辰冈》。

  插叙、倒叙,如《羚羊木雕》。

  抑扬手法,如《阿长与〈山海经〉》。

  虚实相生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的情节能让情节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5、细节

  生:“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中的“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

  师小结: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的细节。

  6、环境

  ⑴、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活动的背景

  或者是自然背景,或者是社会背景,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最后一课》的开头,写了一个孩子眼中那暖和、晴朗的天气,又更多地写了普鲁士兵的操练以及那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它表现出人们生活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才有可能有那悲壮的“最后一课”。

  ⑵、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

  如《最后一课》的开头,在不谙时世的孩子的眼中那暖和、晴朗的天气,

  ⑶、用环境描写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

  如《散步》,描写的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段描写生动地透露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⑷、用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心情

  如《社戏》中对“两岸的豆麦”等内容的生动描写便是。在这春夜出航的诗情画意之中,难怪“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⑸、用环境描写来抒发人物的感情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对百草园景色那生动而又深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乐园”的美好情感。

  师小结: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穿插景物的描写,是一种写作的技法,也是一种构思的方法。从中考记叙文来看,能够恰当地进行景物描写的作文,是层次比较高的作文。写景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必须为中心服务,一脉相承的环境对提高中考作文的质量是很有好处的。

  三、课堂总结:

  文无定法,今天老师教你们的记叙文构思六“一”诀,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去运用,我想肯定会有实际的所得,这样到考试或者需要写作时,就可以得心应手很多,能让你的作文靓起来。

  四、练习:

  板书设计:

由小编锋芒整理的文章记叙文教案分享结束了,希望给你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帮助。

Tags:记叙文   教案  

搜索
网站分类